《有理数》的教学设计
-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理数》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1
《有理数加法法则》是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问题串,诱导学生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自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重点突出异号两数相加,明确有理数的加法,名义上是加,但实际上同号是加,异号则要转化成减法。最后将巩固法则融入游戏中,并将法则编成顺口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分类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将法则巩固融入游戏、顺口溜中,让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的意义。
2、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通过法则的探索,向学生渗透分类、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法则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教学准备:预习教材,填上相应的空白,思考并举出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一个不为零的有理数可以看做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比较下列各组数绝对值哪个大?
①-22与30;②-与;③-4.5和6
3、小学里学过哪类数的加法?引入负数后又该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
(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复习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
二、新知探究
1、打开教材,请一位学生将他通过预习得到的加法算式说出来写在黑板上,并说出该式子表示的实际意义。
2、你还能举出类似用加法运算的实例吗?
3、观察这些算式,从加数上看你可以将它们分成几类?每一类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有何关系?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的绝对值有何关系?
4、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突破难点:异号相加好比正数和负数进行拔河比赛,谁的力量(绝对值)大,谁胜(用谁的符号),结果考察力量悬殊有多大(较大绝对值减较小绝对值)。
(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总结、归纳法则。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说出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我认为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
三、运用法则
例:计算
(1)(+2)+(-11) (2)(-12)+(+12) (3)(+20)+(+12)
(4)(- )+(- ) (5)(-3.4)+(+4.3) (6)(-5.9)+0
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
(主要是通过设置一组题目,理解法则,并展现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四、巩固法则
1、开火车游戏。
第一位同学说一个算式,第二位同学说答案,第三位同学接着说一个加法算式,第四位同学说答案,依次类推,谁卡住,谁表演节目。
2、填数游戏。
将-8,-6,-4,-2,0,2,4,6,8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的9个空格中,使得每行的三个数,每列的三个数,斜对角的三个数相加均为0
3、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设置了两个游戏:开火车和填数,另外就是打破了小学的思维定势“和总是大于加数”,引入负数后,是有变化的。设置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理解的更深一些。)
五、小结
加法顺口溜:有理加减不含糊,同号异号分清楚;同号相加号相随,异号相减号大绝;相反数、和为0;碰见0、不变形。
(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六、作业设计
1、练习完成在书上,习题1~2完成在作业本上。
2、在圆圈内填上彼此都不相等的数,使得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之和为0。
五、小结: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反思:“运算能力”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准绳,更是难倒了一大片初学者,有的同学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不但不能叙述法则,反倒连小学学过的非负数的加法运算也不会了,如何突破这个障碍,我认为关键还是加法意义的理解,应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搞清楚加法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和”的符号的确定与“和”的绝对值的确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熟知加法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然后再给这些算式赋予新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其实,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通过操作,学生对于将算式置于实际情景非常感兴趣。对于接下来将算式按加数分类,探究和的符号与加数符号的关系,还有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绝对值的关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得到“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和为零”时就有学生提到:异号两数相加其实就是正负一抵消,余下的部分就是和。看来只要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身释放出琢磨的能量比让学生打开大脑的录音系统录音要好得多。通过后续学习的考察,学生对于加法法则的记忆与应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而是对法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没有学生刻意追求用教材上的句子一字不漏地来叙述加法法则,他们都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说明到底是为什么。
再思考:这节课是我调入新的学校上的汇报课,领导还有同事们对我的课都做出了中肯的点评,最后一位颇有资历的领导谈到:数学教学应体现其本质,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的加法更能体现加法的本质,授课者应做好合理的应用。换言之,本节课未能很好体现加法的本质。个人思考再三认为加法的本质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用数轴表示向东走向西走,还是举生活中的盈亏实例等都体现了加法的本质。新旧版本的华师大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这种载体的应用主要凸显了直观,变化的结果一清二楚,也体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无疑是一种很好而有效的载体,但我们为什么不在教材现有载体的基础上做一些突破,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加法运算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盈”与“亏”生活气息浓郁,且学生熟知,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同号相加”就是“盈盈”型或“亏亏”型,“异号两数相加”就是“盈亏”型,(+5)+(-5)为什么是0?显然盈亏一样,最终兜里没钱!而(+3)+(-10)为什么结果取“-”且用“10-3”,盈少亏多呗!最终还是亏了7元!将加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更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总结加法法则,理解加法法则。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加减统一为加法对简化计算所起的作用
2、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观察、讨论、积极思维探索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设问题情况
+(-1)-(-2)+(-3)-(-4)+(-5)-(-6)……(-50)
鼓励学生发言、讨论交流
1、出问题
(1)如何解该?
(2)如何将减号进行转变?
三、新课讲授
根据上题,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是先把它化为有理数的加法,即加减统一成加法
例:(-8)-(-10)+(-6)-(+4)如何统一成加号?
省略加号如何表示?-8+10-6-4
注:在一个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刮号与它前面的加法省略不写
如何读呢?
按和式读做“负8,正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做负8加10减6减4
例1、把(+1)+(-3)-(+2)-(-4)-(+6)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解:原式=(+1)+(-3)+(-2)+(+4)+(-6)
=1-3-2+4-6
学生板演,练习用两种方法读出
例2、计算
(1)-24+3.2-1.6+3.5+0.3
(2)0-21+3-(-0.5)-(-6)-(+4)
解(1)因为原式表示-24,3.2,-16,-3.5,0.3的和,所以可将加数适当交换位置,并作适当的结合进行计算,即
-24+3.2-16-3.5+0.3
=(-24-16)+(3.2+0.3)-3.5
=-40+3.5-3.5
=-40 .
(2)0-21+3-(-0.5)-(-6)-(+4)
=0+(-21)+(+3)+(+6)+(-4)
=-21+3+6-4
=(-21-4)+(3+6)
=-25+9
=-16
提问:如何解?(多种方法)
法一:按正常顺序来解(从左到右)
法二:运用简便方法来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运算律?该如何灵活运用?
如何使得计算简便?
1、正数和正数放在一起,负数和负数放在一起
2、互为相反数的放在一起
3、同分母的放在一起
4、能凑整的放在一起
四、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加号和的形式,并说出他们的两种读法
(1)(-12)-(+8)+(-6)-(-5)
(2)(+3.7)-(-2.1)-1.8+(-2.6)
2、计算
(1)-30-11-(-10)+(-12)+18
(2)3 1/2-(-21/4)+(-1/3)-0.25+(+1/6)
五、小结:
1、加减法统一为加法
2、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注意点
(1)互为相反数放在一起
(2)同分母的放在一起
(3)能凑整的放在一起
(4)小数与小数放在一起,整数与正数放在一起(等等)
六、作业:P47习题2.8(2、3)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教学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区分-an与(-a)n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构以及思维活动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计算,其实有理数的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一种游戏叫“算24点”,它是一种常见的扑克牌游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那我们现在约定扑克牌中黑色数字为正,红色数字为负,每次抽取4张,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使结果为24。
师:假如我现在抽取的是黑3红3黑4红5 (幻灯片放映图片)如何算24?
师:如果四张都是3呢?
生答:-3 - 3×3×(-3)=333324
师:现在老师把扑克牌拿掉一张红3,变成2个黑3,1个红3,大家有办法凑成24吗?
生:思考几分钟后,有同学会想出33(3)的答案
师:观察这个式子,有我们以前学过的3次方运算,那它是不是乘法运算?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种乘方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方运算都是乘法运算,它与乘法运算又有怎样的关系?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有理数的乘方”,相信学过之后,对你解决心中的疑问会有很大的帮助。(自然引入新课)
2、动手实践,共同探索乘方的定义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
问题:(1)对折一次有几层? 2
(2)对折二次有几层? 224
(3)对折三次有几层? 2228
(4)对折四次有几层? 222216
师:一直对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
生: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
师:请同学们猜想:对折20次有几层?怎样去列式?
生:20个2相乘
师:写起来很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空间,有没有简单记法?
简记:22 23 24
师:请同学们总结对折n次有几层?可以简记为什么?
2×2×2×2×2
n个2
生:可简记为:2n
aaa?师:猜想:a生:an
n个a
师:怎样读呢?生:读作a的.n次方
老师总结: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教师解说乘方的特殊性),在an中,a
的因数),n叫做指数(相同因数的个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小试牛刀:
练习一: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
6×6×6= (-3) (-3) (-3) (-3)=
2.1×2.1×2.1×2.1×2.1= 1
21
21
21
21
21
2=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底数一定要加上括弧,这也是辩认底数的方法.练习二、说出下列各式的底数、指数、及其意义
543431126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乘方运算的性质
师:我们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计算的时候,要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再把绝对值相乘。我们知道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那对于乘方运算的结果如何来确定积的符号呢?用幻灯片出示表格,计算后,请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底数和指数两方面进行考虑)
教师再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师生总结: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
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为0。
4、应用新知,尝试练习:在七年级数学晚会上,有6个同学藏在盾牌后面,男同学的盾牌上写的是一个正数,女同学的盾牌上写的是一个负数,这6个盾牌如下图所示,请算一算,盾牌后面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15 ;(-5)8;(-7)6;(-10)25;123;(-16)9
乘方的运算是本节内容的第二个难点,符号确定后,学生往往容易犯直接拿底数和指数相乘的错误,所以准备了下面的例题,且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过程,加深对乘方运算的理解
例1:计算(教师板演一题后请学生板演)
(1) 26 (5) 62
(2) 73
44(3) (3) (6) 3
33(4)(4) (7) 4
比一比:(1)与(5)一样吗?(3)与(6)一样吗?(4)与(7)一样吗?
小结:一定要先找出底数和指数,确定符号后再去计算。
例12:计算:(1) 2522,(2)()3,(3),(4),(5)4 53533334
比一比:(2)与(3)一样吗?(4)与(5)一样吗?
总结:负数和分数的乘方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和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5、课外探究
一张纸厚度为0.05mm,把它连续对折30次后厚度将是珠峰的30倍。试着去计算一下,这句话对不对。
6、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所谓特殊就是所乘的因数是相同的;
特别提醒: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负数和分数括起来
2
3、进行乘方运算应先定符号后计算,要确定符号要先确定底数和指数。
7、作业布置:习题2.6第1、2题;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⑵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运算(主要是整数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师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开展“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模式的教学。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足球净胜球数)、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进行新的评价体系(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几组有理数加法的符号与绝对值特征)、是否主动参与讨论(同号与异号的`特征)、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括);省:在特殊实例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概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实例讲解和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心得、反省得失(如:解后思)。信:在本节课的探究法则与运用法则中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如在教师用数带正号球的方法得出(+2)+(+3)= +5后,学生按照此思路可以很快得出(-2)+(-3)等其它情形。又如以口答形式判断几组有理数加法的和的符号和在最后以“挑战老师”的形式判断一句话的正误)。同时本节课在运用“正负抵消”和数轴探讨有理数法则时,教师只对第一个或前两个进行指导和示范,其它的留给学生独立得出或合作完成。另外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里面体验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学法:
本节课同号两数相加学生易理解,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前面正数、负数、数轴、绝对值的学习为本节课提供了学习的前提;第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合作和交流的能力,通过探究和合作获得成功基本上可以实现课程目标的;
第三、范例讲解和随堂练习始终是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范例讲解与随堂练习都是学生强化理解法则、正确运用法则的地方。范例讲解时应引导学生步步说理,随堂练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省、小组评价、来克服解题时的错误,有必要教师给与规范矫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将“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法运用到教学中,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简述如下)
1、引入新知---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今年恰好举行了世界杯,所以通过足球净胜球问题引入教学,情境活泼、自然。在学生回答(-1)+(+1)=0和(+1)+(-1)=0时渗透“正负抵消”的思想引入讨论整数加法的几种情形。
2、探究新知---行
(1)类比小学学习加法的“实物数数法”(1用一个表示,-1用一个表示,那么2就用两个表示的方法)和“正负抵消”法形象直观得出一组有理数加法的结果,教学时除(+2)+(+3)教师示范得出外,其他几例均可学生自主得出,教师在聆听学生讲述自己的方法时及时给与积极的评价。
(2)联系前面数轴,运用数轴也可以形象得出上述四组数的结果。在教学时要强调加法的“叠加性”,此处学生易出错。如在讲(-2)+(-3)时学生虽然明白-2表示从原点出发往西移动2个单位,但在加上-3时易犯“又从原点出发”的错误,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先讲点的移动再移动然后用数学式子表示,在此基础上出示其它几个算式,让学生运用点的移动说明运算结果;二是联系孩提时学数数(数手指)的方法进行类比。在此处的教学师应加强引导,在讲完第一个式子的表示过程后其他三个让学生依照刚才教师的方法和思路独立完成,在学生发表见解时师可以让其他学生给出矫正和评价。
3、得出新知---省
在前面形象得出结果的基础上教师诱导学生从四个例子中发现一般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问: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一个有理数同0相加,和是多少?在引导学生观察前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当中的讨论中,在讨论中师可诱导学生先看式子的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的关系,再诱导学生看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关系。如果学生有困难,师可引导学生分类:同号类、异号类、相反数类,观察符号与绝对值特征,再请学生发表自己或小组成员的见解。此处应肯定学生朴素的语言特别应表彰有独特见解和说得完备的学生。最后师生一起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
4、运用新知---信
此处的“信”主要是指在运用法则解决问题时对照法则“步步说理”,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法则用好法则的信心。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时更要着重强调、矫正、理清思路和步骤。然后师生一起“解后思”:在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此处又是“省”),在随堂练习时教师关键是反馈矫正、积极评价,5、联系实际、小小拓展;
为落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此处可安排两道实际应用题:如:请根据式子(-4)+3举出一个恰当的生活情境;(此例有很多好情境,教师应对举例举得好的学生给与积极评价)。又如:土星表面的夜间平均温度为-150度,白天比夜间高27度,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
6、教学小结、知识回顾: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谈在这节课的得与失、感到困惑和疑难的地方、运用法则的关键和步骤等等。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提炼。运算时的基本思路:①确定类型、②确定符号、③确定绝对值。
7、课外作业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布置适当作业。教师还可提问供学生课外思考以挑战老师:学习完今天的知识后,老师认为“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加数”,老师的说法正确吗?请
聪明的你举例说明。
同行点评
潘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是比较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叁与者。的确,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新课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建立是首要的,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5
一.授课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4+(-2),黄队的净胜球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解:(1)(-3)+(-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2)(-)+(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题
(1)(-)+(+);(2)(+)+(-3);(3)(-)+(-);
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课后作业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7)33+48;
(8)(-56)+37.
2.计算:
(1)(-)+(-);
(2)+(-);
(3)(-)+3;(4)+;
(5)7+(-);
(6)(-)+(-);
(7)(-)+;
(8)+(-);
(9)(-)+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用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感受数的意义,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会独立思考,又能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进行运算。
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
小明在一条东西的跑道上先走了5m,又走了3m,如果以向东为正,他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再向东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再向西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2
足球循球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图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红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如何表示?
二、知识点拔: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与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例题指导
例1 计算
(1) (-3)+(-9)
(2) (-4.7)+3.9
解:(1)(-3)+(-9)=-(3+9)
=-12
(2)(-4.7)+3.9=-(4.7-3.9)
=-0.8
四、练习巩固:P22 1、2。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习题1.3 1、8、12题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它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他们虽已通过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对符号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只要引导学生确定了“积”的符号,实质上就是小学算术中数的乘法运算了,突破了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这个难点,则对于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学生就不难掌握了。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立意)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4)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难点: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
五、教学策略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法,并应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启发、自主探究、点拨归纳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设计为七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创设情境
我首先出示几个相同负数和的计算题,利用乘法的意义很自然地引出负数与正数相乘的新内容,以形成知识的迁移。进而引入本节课题,以问题引领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完成课文中的填空。我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的角度,区分出有理数乘法的情况有五种:(正×正、正×0、正×负、负×0、负×负)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实例的运算结果,从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准确地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的符号法则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板书:法则)(确定有理数乘法运算的两步模型:先定符号,在求绝对值)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1)构造这组有规律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算式和结果在符号、绝对值方面的关系,找到乘法结果的符号规律,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通过比较、分析、概括、讨论、展示,渗透分类讨论和从特殊归纳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如何发现规律”。
(三)分析法则 掌握实质
(有了以上的认识)通过设置问题4,让学生带着以上的结论,认真观察(—5)×(—3)这个算式,首先确定积的符号(同号得正,先定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5×3=15,再求值)。第二小题让学生仿照第一小题填空、解答,理解法则的实质,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设计是为了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的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四)解决问题 综合运用
通过习题(小试牛刀)的计算,既巩固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又明确了倒数的定义,(板书: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有理数范围内仍有意义。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填空,使学生有效的巩固重点化解难点。
(五)体验成功 享受快乐
利用摸牌游戏,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抢答题的形式,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让学生在抢答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本环节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六)总结收获 畅谈体会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并相互补充。 及时有效的回顾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反思的好习惯。让学生品尝收获的喜悦,坚定今后学习数学的信心。
(七)布置作业 巩固深化
七、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参与,去探究,去分析。通过创设、引导、渗透、归纳等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續、和谐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一定还存在不少的纰漏和缺陷,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了,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还是很难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将本来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内容,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讲述。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知识时多考虑一下自己讲授的知识以及教授的方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思维。(3)向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教师在讲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发现勾股定理的,或者是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再比如,第十五章的知识点是轴对称,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体现轴对称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物,比如说故宫的建筑模式。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上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教师有的地方讲的不对,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给教师提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大度宽容,首先应该表扬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出错了。最后,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评价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置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特别集中,在一节课中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倦怠,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命题与证明》这一章时,教师应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新知识又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等原则。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教师一定要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跟随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教学之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一)”,“有理数的加法”说课教案、课堂设计及教后反思。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微机显示)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课堂设计及课后反思
我9月19号在阿城市第五中学上了一堂数学公开课,由于得到通知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准备的不算充分。在各个方面一定存在着疏漏和缺陷,在这里请大家多多指教。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采用了敌军对我军进行小规模军事侦察的问题,使学生处在一个指挥官的角色。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作出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感觉在问题的引入上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思考的范围过于局限。没有出现比较热烈的学习气氛。所以问题的引入应加大深度,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问题的探索:在问题的探索上,我采用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行走,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法则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作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加法法则的理解进一步的加强。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最后的习题配备上,让学生对两个加数及和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并且对各种情况作出讨论,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促使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四、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10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借助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得出不同情况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进而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然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如何具体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接下来,从含有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的具体实例出发,归纳出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的关系。同时,指出了“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是0,积为0”的规律。
1.2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1.2.1教学重点
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1.2.2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材给出的`气温变化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本已学过正数与零的乘法运算,在中学已引进了负有理数以及学过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之后进行的。因此,在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出规律,对于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学生也容易抓住其运算的两步骤,即先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
附:板书设计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一般有两类:一是列举简单事例,尽快给出法则,组织学生用较多的是练习法则、背法则,以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则;另一类是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索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猜测,验证的能力。引入部分以及归纳、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前一类可能会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但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有理数乘法两步骤 练习处
和发展;后者不仅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数学设计采用的是较为适中的方法,没有教材中引入的那么繁琐,但同时兼顾了上述两类设计的优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在性质上属于定义教学,看似容易,但实际上却是难教又难学。半课例采用的是让学生观察、实践、合作探讨、发现的探索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会如何归纳和总结。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中,必须解决的3个难点是:如何自然地引入带有负数的乘法;怎样体现负负得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怎样说明有理数与1和0相乘的结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比赛和个人抢答,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增强了竞争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应用技能,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
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从而积极参加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11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12
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计算以及训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知识重点
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原则
复习知识
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四道题目,让学生分析是运用哪条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而进一步总结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师提问:有理数加法运算能不能更简便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的运算在实际中是很简单的,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1.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自主运算.
注意:符号的确定是由几种情况决定的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2.观察四组算式中的加数和他们的和,提问:有什么发现?从加数的位置,和的角度探讨.
3.通过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4.两个运算律分别是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得出交换律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推导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小组合作)自主做题,将步骤和答案写出,并将答案在小组里订正.
(2)交流汇报.从运算顺序,和的角度进行探讨.(各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3)说一说运用的加法法则是什么?(①运算顺序,②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结合律.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c)=(a+b)+c
(用投影仪展示)
有理数加法交换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运算使用的两个运算律,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相加运算时进行相应的步骤,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①交换律是两个加数相加,结合律是三个加数相加,那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也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教师巡堂随时进行相关的指导,关注每一们学生及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做好引导.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板书或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例1计算:
下列运用加法交换律的变形中,错误的是()
A.30+20=20+30
B.(-5)+(-13)=(-13)+(-5)
C.(-37)+16=16+(-37)
D.10+(-20)=20+(-10)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方法.
例2计算:
(+23)+(?12)+(+7)
例3计算:
(?1/3)+(?5/2)+(?2/3)+(+1/2)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加法应怎样运用两条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学生活动:请学生总结做题过程中运用哪些方法可以简化运算。
注意点:(1)学会运用运算律解题.(2)教师板演的例题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导学案上的练习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让学生口答)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47页,教科书第49页练习题1、2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原则,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加法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总结出来,但是同时运用两个规律解题就不知道怎么来运算。要引导学生从做题过程中总结几种方法,课下多加练习进行巩固。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有理数的意义以及有理数的分类和0在分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并发展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理数的分类,感受数学对称美。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2.难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思路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分类,讲解时要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6,3.8,0,-4,-6.2,-3.8,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2.填空:
(1)若下降5记作-5,那么上升8记作__________________,不升不降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规定+20表示收入20元,那么-10元表示______________。
(3)如果由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不动记作_____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出示投影后,学生思考,然后举手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完一题后。教师追问:你能不能说说什么叫正数,负数呢。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通过第1小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以及零的特殊意义。
通过第2小题使学生掌握对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便可以用负数表示。
师:在小学大家学过1,2,3,4……这是什么数呢。
生:自然数。
师:在这些自然数前面加上负号,如-1,-2,-3,-4……这些是什么数呢。
生:负数。
师:具体叫什么负数呢。
师:今天我们要把大家学过的数分类命名,然后给一个统一的名称。
【教法说明】
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层层设问,使学生在头脑当中逐步认识问题。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
-1,-2,-3,-4……叫做负整数。
0叫做零,(即)……叫做正分数;,(即)……叫做负分数;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即
【教法说明】
以上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启发诱导,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提出问题:巩固概念
(出示投影2)
(1)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2)-5是整数吗。
是负数吗。
是有理数吗。
(3)自然数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教法说明】
1.这三道小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新授过程中随时设计习题进行反馈练习,以便调节回授。
注意:有时为了研究的需要,整数也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这时分数包括整数,本章中的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方法也常常不同,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先把有理数按“整”和“分”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正”与“负”来分类,如下表:
(2)先把有理数按“正”和“负”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整”和“分”来分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下列有理数中:-7,10.1,89,0,-0.67,.
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
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学生思考,然后找同学逐一回答.其他同学准备补充或纠正。
【教法说明】
通过此题,检查学生对有理数分类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数的集合
我们曾经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同样把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合;把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分数集合;把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合。
(三)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4)
(1)把有理数6.4,-9,+10,-0.021,-1,-8.5,25,0,100按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分成四个集合。
正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2)把下列有理数:-3,+8,+0.1,0,-10,5,-0.7填入相应的集合: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教法说明】
学生思考后,动笔完成上述第(1)题。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共同订正.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第(2)题采用分组计分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再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方法.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不是正数,但是整数。
【教法说明】课堂小结,采取学生小结的'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全体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应达到的目标。
(五)反馈检测
(出示投影5)
(1)整数和分数统称为_______________;整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零,分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持号内:
-3,4,-0.5,0,8.6,-7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正有理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4)选择题:-100不是(?)
A.有理数;?B.自然数;?C.整数;?D.负有理数。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
【教法说明】通过反馈检测,既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布置作业
思考题: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3.14,-5,0,89,-2.67,+1001
有理数集合:
非负有理数集合:
负有理数集合:
板书设计
一、复习引入
二、探索新知
三、变式训练
四、归纳小结
五、反馈检测
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程序设计:
一.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
(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紧接着,回答:
(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
(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
(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教学中,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二.直观演示归纳法则
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4)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点拨:“一共”的含义是什么?通过小学的学习知道,就是两个数相加.
探究:若设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你能写出算式吗?
(1)(+5)+(+3)=+8;(2)(-5)+(-3)=-8;
(3)(+5)+(-5)=0;(4)(+5)+(-3)=+2;
(5)(+3)+(-5)=-2;(6)(-5)+(+0)=-5;
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分为三大类。即:
这样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
问题(3)、(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
问题(6)有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
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演示验证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一般步骤为:
(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
(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前面已经分析过,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己归纳法则;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结出法则之后,可进一步提问:在算术里,两个不都是零的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那么,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后和还一定大于加数吗?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在有理数运算中,算术中的某些结论不一定再成立,即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不一定大于加数,这是有理数的加法与算术运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了解决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和智能培养结合起来,设计了例题和练习题,选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类型:同号、异号、0与一个数相加的三种情况的有理数相加
例1:计算下列各题:
(1)(+7)+(+4)
(2)(-3)+(-9)11
(3)4+(-4)
(4)()+(-))23
(5)(-10.5)+(+1.5)
(6)(+5)+0
(7)(-7)+0
(8)0+(-8)
分析:先确定符号,在进行绝对值加减运算.
解:(2)(-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通过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变式题1:填空(口答,并说明理由)
(1)(-4)+(-7)=____()(2)(+4)+(-7)=_____()
(3)7+(-4)=_____()(4)4+(-4)=_____()
(5)9+(-2)=_____()(6)(-9)+2 =_____()
(7)(-9)+0 =_____()(8)0+(-3)=_____()
变式题2: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某地水库的水位在某天当中每一次上升了a厘米,第二次上升了b厘米,问:
(1)两次一共上升了多少厘米?
(2)计算当a、b为下列各数时的值:
① a= 4 , b=3 ② a= -3 , b= 7 ③ a= 5 ,b= -5 ④ a= 4, b= -1 ⑤ a = 3 , b=0
(3)说出以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三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3)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五.作业课本第19页练习2、3题.
补充: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
(7)(-9.18)+6.18;
(8)4.23+(-6.77);
(9)(-0.78)+0.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3,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4,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1,通过实例引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2,转化过程中两类符号的改变.
知识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用减法的呢?
(学生思考,举例)小明同学前段时间就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某地一天的气温是一3~4℃,求这天的温差,可是他不会算,同学们能帮助他解决
这个问题吗?—提出课题.创设一个小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思考与探索。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多媒体显示温度计及以下案例:
小红说:“我知道-3 ~ 4℃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
但我不知道4-(-3)该怎么算.”
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
氏度吗?
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2~3个学
生发言.
问题2:如何计算4-(-3)呢?
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再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得出:差+减数=被减数
如: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它加上3等于4,同样的,要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等于4.、
即X+(-3) =4,因为7+(-3) =4,所以4-(-3) =7
(板书上述几个步骤,最后一步用彩色粉笔写出)
这时,教师可适时小结: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得出了4- (-3) =7,可是,如果每次进行减法运算都要这样做的话,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找到更简洁的方法.
问题3:请同学们想一想,4十?=7?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3) = 7,用彩色粉笔在4-(-3)与4十(+3)处画出着重号.引导学生观察4+(+3)=7与4-(-3)=7,从而提出猜想“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
4(-3)=4+(+3).
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示意再换几个数试一试,并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
1,把4换成0,-1,-5,得0-(-3),(-5)-(-3),(-5)一(-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
2,计算9-8,9+(一8),15一7,15+(一7),你发现了什么?
请小组代表全班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4:你能够用字母把法则表示出来吗?
[a-b=a+(-b)]
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温差为7℃,如
采用温度计从4℃数到零下3℃等,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都应效励.
此处先让学生回顾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关
系,有助于学生理解4-(-3)=7.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与意识,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争取让他们的学习方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在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此处也是让学生验证前面所提的猜想的正确性,用字母把减法法则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解决问题例1即教科书第27页例5.
先请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然后教师板书规范解答
之后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几道题目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
(1,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2,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
例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请学生思考后,解决此问题(可请一名学生板演)
想一想:8848米有多少层楼高?渗透化归的思想:让学生归纳一些运算的规律、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补充例题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让学生感受8848米这个高度,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教科书第28页的“思考”
教科书第27页的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31页习题1.3第11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节在引入有理数减法时花了较多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进行探索,法则的得出,是在经历从实际例子(温度计上的温差)到抽象的过程中形成种,减法法则的归纳得出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师生的交流对话,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也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2,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探索新知的需要,还考虑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练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例题中增加了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间题过程中培养运算能力.另外教师引导(提倡)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意在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在反思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或教师启发引导)去寻找一些(如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规律,目的是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法则,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有理数》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09-10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05-27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9-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0-19
教学设计10-28
教学设计09-04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6-22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07-16
《绝句》教学设计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