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报告“认识泥石流”

时间:2024-01-11 08:33:02 实践报告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暑期实践报告“认识泥石流”

  • 相关推荐

  在现在社会,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暑期实践报告“认识泥石流”,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暑期实践报告“认识泥石流”

  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

  2016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截至8月17日16时,泥石流致使1270人遇难,474人失踪,住院70人,累计门诊1754人,解救1243人。

  解读今年泥石流成因泥石流灾害形成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其中包括地形地貌复杂、地层土石松散、强降雨等条件。清平乡、龙池镇、映秀镇这几个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地区多为高山深沟;自去年以来这些地区降雨较少,在经历干旱后地表土石相对比较松散,易于破碎。此外,5·12地震对地震灾区地质破坏严重,致使震区形成大量的滑坡、崩塌,坡面土石疏松。一遇强降雨就很容易导致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一般来说地震后3到5年是灾区地质灾害易发期,有的时间延续还会更长。专家指出强震发生后,泥石流是震区最大的潜在威胁。今年以来,很多地质灾害发生在已知隐患点范围外。南方植被茂盛,地质灾害特征往往被掩盖;黄土地区常年干旱,干旱时黄土稳定性较好,但黄土具有湿陷性,遇有雨水情况下其结构可能迅速破坏,造成地质灾害;西部高山峡谷地区,近年来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范围远远超出以往区域。今年我国地质灾害约1/3是在监控点以外,多属新发生的。今后一段时间地质灾害防范形势依然严峻。8至9月份仍是主汛期,依然存在发生强降雨的可能,汛期还可能延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远不能有丝毫松懈。

  1.什么叫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由泥沙、石块等松散碎屑物质和水组成的流体。泥石流与一般洪水不同,它暴发时,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稠的流体或依着陡峻的山势,或沿峡谷深涧,前阻后拥,冲出山外,往往顷刻之间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我国不少山区都发育有泥石流,但各地的叫法颇不一致:有些地方称"山洪",西北地区称为"流泥、流石"或"山洪急流",华北和东北山区称为"龙扒"、"水泡"或"石洪",川滇山区称为"走龙"或"走蛟",西藏地区则称为"冰川暴发"。

  2、泥石流沟道有哪些特点?

  常见的泥石流沟有2类,即沟道(谷)型泥石流沟和山坡型泥石流沟。

  (1)沟道型泥石流沟

  (2)山坡型泥石流沟

  人类对山地环境的破坏常加剧山坡型泥石流的活动。如火灾后的林地、森林砍伐后的迹地、人工开挖的高边坡和弃土场、人工建筑物产生的集中水流出口等类斜坡都易于产生山坡型泥石流。

  3、我国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在中国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冰雪融水。在多雨年份,区域性或局地性暴雨多激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

  4、为什么大地震后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大地震可在发生的瞬间改变区域内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强震区比地震前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地震引发的大面积滑坡、崩塌产生的巨量松散岩土体,或堆积在山坡上,或进入沟道,甚至堵断沟谷形成堰塞湖,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固体物质。因此,大地震后,强震区泥石流活动将加剧,清水沟可能变成泥石流沟,老泥石流沟将复活,现有的泥石流沟将加剧活动。如,2016年发生在四川的"5.12"汶川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崩塌,产生的泥沙石块总量达50亿立方米,强震区泥石流将进入高度活跃期。由于泥石流的形成除了需要陡峻的地形和足够的松散固体物质外,还需要充足的水源,因此泥石流的发生有滞后性。进入2016年雨季后,"5.12"汶川地震重灾区由降雨激发了多处泥石流灾害,如5月18日发生在崇州山区的鞍子河支流火石沟泥石流,5月13日发生在甘肃文县的多场泥石流。

  5、人类哪些活动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

  在山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过度砍伐森林,陡坡垦殖使森林植被破坏,山坡失去保护,山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进而引起冲沟发育,破坏山体的稳定性,造成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大量出现,最终就可能造成泥石流活跃。

  (2)在铁路、公路、水利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合理的工程开挖造成山体滑坡、崩塌发生,进而引起泥石流发生。

  (3)工程建设、采矿、采石不合理的弃土、弃渣,为泥石流直接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

  (4)水库、引水渠道渗漏和斜坡上的水田渗漏,造成大量水体渗入斜坡岩体诱发滑坡后,产生泥石流;水库、渠道溃决,直接造成溃决性泥石流。

  6、泥石流的发生时间有什么规律?

  泥石流的发生时间主要与地震、暴雨的活动规律有关,有如下特点。

  (1)泥石流的暴发时间明显受暴雨和地震活动规律影响。泥石流活动周期与暴雨活动周期基本一致,即丰水年就是泥石流高发年份。如,1981年中国是丰水年,四川盆地西北部降雨集中在7、8两月,并多以暴雨或大暴雨出现,造成建国以来的"81·7"特大洪灾,在7月份一次特大暴雨中,盆地西北部山区10个县共产生崩塌、滑坡6.8万处,泥石流1000多处。泥石流活动明显滞后于地震活动周期。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西部地震十分活跃,多次发生6级以上强震,到八十年代,四川泥石灾害流才成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时期。

  (2)中国东部和中部属季风气候区,季风带来的降水一般集中在5~10月,其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95%,暴雨集中在雨季,同时春、夏两季气温高也是大量冰雪融化的季节。与此对应的我国95%以上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在5~10月,尤其集中在6~9月。

  (3)我国夏秋多夜雨,导致泥石流夜发率高。据调查,灾害性泥石流,尤其是特大规模的灾害性泥石流大多数发生在夜间。如四川的攀西地区灾害性泥石流夜发率在80%以上,其中以凌晨1点到8点时段内发生的泥石流次数最多。这个时段正是夏秋时节最佳的睡眠时间,居民往往在家熟睡,泥石流突然暴发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7、为什么低频率泥石流造成的损失严重?

  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发生一次的泥石流,称为低频率泥石流。人们对这种泥石流警惕性不高,或因判定困难,或抱有侥幸心理,把它发育的沟谷作为一般洪水沟看待。因而在沟口堆积扇上建大量的房屋及其它设施,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将沟槽压缩,紧靠沟边进行建设。这样沟口堆积扇上集中了大量人口和财富。一旦大规模泥石流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一般人还错误地认为在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山区不会发生泥石流灾害。据现在已搜集的资料表明,在世界各国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覆盖率非常高的山区,甚至在原始森林地区都多次发生低频率泥石流灾害,并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四川贡嘎山、九寨沟风景区的原始森林地区,在植被覆盖良好的江西庐山风景区均发生过泥石流灾害。

  8、居住在泥石流沟下游的居民平时应做好哪些防灾准备工作?

  (1)学习泥石流的基本知识,熟悉周围的环境,了解所在地区有没有发生过泥石流灾害。将周围的山地环境与曾发生过泥石流灾害的地带相比,若山地环境相似,则周围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2)在雨季经常对居民点周围的山坡和沟谷进行察看,看是否有山体开裂、树木倾斜、山水突然断流或变浑的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需进一步观察弄清发生原因,或迅速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人员进行调查。

  (3)清理居民点附近的沟道、排洪沟和涵洞,以免在下雨时造成堵塞,形成灾害。

  (4)寻找安全的避难地点和选择安全的撤退路线,必要时建立临时避难点和进行撤退疏散的演习。

【暑期实践报告“认识泥石流”】相关文章:

暑期的实践报告02-24

暑期实践报告12-16

暑期实践报告09-17

暑期实践报告04-16

暑期实践支教的实践报告09-21

认识实习实践报告12-28

专业认识实践报告05-19

工厂暑期实践报告12-09

暑期家教实践报告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