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恩的实践报告

时间:2024-07-26 07:22:19 实践报告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感恩的实践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感恩的实践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感恩的实践报告

关于感恩的实践报告1

  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认知层次,即在内心认识、了解、认可自身所得到的恩惠;其次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的基础上,内化为回报恩惠的情感;最后即实践层次,是在萌发感恩情感的基础上,外化为报恩及施恩行动,拥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状态等。感恩教育即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恩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感恩的三个层次一样,感恩教育也经过认知、情感、实践这三个层次,这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促进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施展。

  一、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父母养育之恩教育的缺失

  现如今的不少大学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KTV深情唱着《父亲》,看到这样的现象着实讽刺。有不少大学生平时不怎么和父母联系,只要联系,那么就是伸手要钱,从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反倒是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处在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无知状况。

  (二)老师教诲之恩教育的缺失

  因为迟到遭到老师的几句批评,某大四考研女学生强烈不满,假意给该老师倒水之际,将开水泼在那位老师的脸上,以此泄恨。结果造成该老师面部、颈部等处严重烫伤,直接影响了其正常的教学活动。警方介入调查此事,该学生得到了依法依规的处理。该事件中女大学生自毁前途的做法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和咋舌。近些年来类似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师道尊严面临着危机。林语堂先生曾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应该是通情达理的。”当下的大学生上课迟到、逃课,无视老师、不尊重老师的现象颇多,而且对于自身的不良行为,并没有认识到有失偏颇,不能反省自己的错误,依旧我行我素,偏激者则可能会丧失理智,盲目对抗,做出自毁前程的事情来。

  (三)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一个人身处社会必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个人的成长发展一方面需要从社会中索取,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会的回报。但现在的大学生有不少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他们强调的是个人意识,只注重自我价值,自我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忽视了对他人、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自私自利。

  (四)自我价值的迷失

  近日,我听闻一个震惊的消息,我的初中同桌,于两年前自杀,该男生在上初中时,各个方面都很正常。在进入高中学习之际,性格忽然变得怪异,不爱与人说话,上课回答问题时,会说些答非所问或莫名其妙的话语。针对这样的情况,他的父母在其念大学之际还曾将他带往医院进行心理治疗,结果不甚理想,最后他竟跳楼身亡。

  想来,甚觉可惜,尤其是对于含辛茹苦将他养大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免悲从中来。当下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不少大学生不堪重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我价值认识不清。有些人存在完美主义的倾向,觉得自己就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喜欢与肯定,无法忍受别人些许的质疑与不满,内心与外界严重失衡,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来,这是自我价值意识过高的表现。而另一些人则刚好相反,没有树立正确的自信、自尊、自爱的意识观念,过于贬低自己,害怕失败,没有勇气付诸实践,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推卸责任、怨天尤人、抱怨外界,这是自我价值意识过低的表现。无论哪种情况,都反映着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失衡,都是自我价值的迷失。

  二、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

  在有些家长看来,教育孩子,打骂是必须的手段,其实,不妨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发展,给予其更大的信心,使他们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学会感恩生活。近期新出的一档综艺节目《变形记》很有看点,无论父母还是孩子,相信在观看的过程中会有不少的感触和收获。

  2、培养感恩情怀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家三口在饭桌上吃着饭,却让年过古稀的老人拿着破碗独自在角落里吃饭。有一天家里的小孙子向父母说道:“爸爸、妈妈你们要把爷爷的碗给我留着。”父母听了心里觉得很是奇怪,问孩子要一个破碗干什么。这时候孩子说道:“我以后也要拿那个碗,让你们像爷爷一样在墙角里吃饭。”这句话让他的父母大为震惊和悔悟,赶忙将自己的父亲请到饭桌上吃饭。所以,家庭生活中的感恩教育,父母必须以身作则。首先父母要有感恩的心,尤其是对自己父母养育之恩的表达,就像那则小男孩摇摇晃晃给妈妈端来洗脚水洗脚的广告,父母的言行举止,不管好与不好,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而且影响着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感恩情怀。其次父母要有意识地进行感恩情怀的培养,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发现他们的困惑,及时引导。在乐观看待生活的心态里是含有一种感恩情怀在内的,因为在感恩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生活对于自己是美好的。

  (二)学校方面

  1、重视课程教育

  高校在开设必要德育课程的同时,也可根据学校课程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该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重在使学生在感恩方面获得深刻的感受,心灵得到触动,并且身体力行。

  2、教师言传身教

  在学校中开展感恩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起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在与教师的长时间接触中,耳濡目染,自身的品性多多少少会受到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为人师表,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发现,善于鼓励,善于引导,把握时机,将感恩教育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

  3、开展专题活动

  高等学校在今后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学院、班级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专题活动,可以采用“一帮一”、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普及感恩的理论与意义,营造感恩的氛围。

  (三)社会方面

  1、营造感恩的社会风尚

  一是利用公共媒体的影响力量。比如,CCTV3综艺频道的《向幸福出发》这个节目,参加节目的大多是平民老百姓,他们怀着美好的心愿将心中最质朴的情感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用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向社会真情传递着每一点感动和感恩。再如,电影《飞越老人院》,相信会引起很多老人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年轻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思考和实际行动上的回报。

  二是利用公益广告的宣传。有一则小男孩给母亲洗脚的广告播了很多年,其广告意义应该是深入人心的,通过以感恩为主题的广告,广而告之人们感恩的意义。

  2、开拓感恩行动的渠道

  学校仅仅在口头上进行感恩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注重开拓感恩行动付诸实际的渠道。比如,组织进行感恩道德模范的评比与宣传,掀起学习这些道德榜样的热潮。笔者身边就有获得“兰州好人”称号的两位孝老爱亲的榜样,一位是我的高中老师,另一位是我的家人。对于他们的优秀事迹,由于是亲眼所见,所以深有感触,他们为我树立了生动、形象的学习典范。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社区做义工等形式来回报社会。

  (四)自我感恩教育方面

  1、正确的认识自我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其存在价值。当下的社会处于转型期,加上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代,令不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歌德曾言:“一个人能达到的最高境地,是意识到他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是认识自己。”大学生要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认清自己的责任和归属,坚守自己的底线,一身正气,为人处事无愧于心。

  2、积极的充实自我

  不要轻看一粒小小的种子的力量,那可以是超越一切的。人的成长就犹如一粒种子生命的轨迹,应当是充满力量,收获丰硕果实的过程。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要努力充实自我。具体说来,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适宜的阶段计划,最重要的还是要付诸实际,多多练习,多多实践,勇于付出,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怕困难与失败,还要注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自身各方面需要提升的地方。这个过程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能使他们练就强大的内心,感恩所遇到的苦难,做更好的自己。

关于感恩的实践报告2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生活中的我们在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却常常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一、感恩的内涵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这些诗句,讲的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感恩。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似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很多人、很多事,其咎盖源于不会、不愿感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仅仅是对自己没有敌意的人。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之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学会感恩,就是让你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学会感恩,首先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付出后,才能获得感恩;学会感恩,要培养谦虚的品德,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要知道躬身弯腰伸出援助之手;学会感恩,要有奉献精神,无论做什么事,应以“公”为先,做一个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人。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与感恩教育的宗旨

  1、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以及后来云南大学学生的“杀人事件”都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一直以来德育对大学生来说好象就是思想品德课程到哲学到有关的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基本原理等必修课程。上课,修学分,应付考试,听听相应讲座,于是课程结束了,学分拿到了,思想品德课及格了。似乎学生接受了道德知识教育就不会出现道德上的问题了,对他终身的道德影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现实是大学生在走入群体、走向社会,面对社会与个人的种种问题之时,往往难以摆平自己,说服自己,走入了思维的困境、行动的陷阱。

  我们的学生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而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在学生眼中再也不象以往那样神圣和让人心服口服。传统德育弱化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它的单一价值观、物化个体以及其自始至终由外而内的`“外烁”倾向。我们应该努力寻找一种由内而外的“内省”的新模式,它寻找一种道德的人本理解,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它可以真正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人。毫无疑问,感恩教育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应从感恩教育开始。

  2、感恩教育的宗旨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旨在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冷漠、不知感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又普遍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通过多层面的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情感,从而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引导广大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求知精神和感恩心态,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对父母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对生活感恩,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施途径

  1、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

  开展感恩教育从内容上看应包括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几个方面。从对象上看,我们要感恩的是自己周围的人,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这里包含我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

  2、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1)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往往构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它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学生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也才有教育环境基础。

  (2)通过课堂道德教育,了解自身定位,形成“知恩”的道德共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及对其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其次,通过课堂上对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让他们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通过课堂教育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的道德共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将生活中基础性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养融入其中,并将学生对生活与生命体验贯穿于知识的传授过程。

  (3)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中进行辨析式教育。首先是通过正面引导了解道德素质是人才的必要条件,了解感恩是生活中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其次,通过讲座、开展社会调查、讨论等形式,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的道德意识,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不足。其三,要激励学生不断反思现状,设计未来的价值理想,让学生在这种不断的“获得”、“反思”、“设计”的活动中,不断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从而自我提升人格境界。

  (4)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通过语言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学会知恩图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了。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知道报答也是报恩。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

  (5)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感恩的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感恩社会实践报告02-16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报告01-08

[优选]感恩社会实践报告09-30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报告06-24

寒假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报告11-10

it实践报告02-01

实践报告05-20

实践的报告12-09

暑期实践支教的实践报告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