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说课稿
-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业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共分为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设计感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国纺织业出现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引入,主要讲述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也是学习本单元的关键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教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工业革命”这个历史事件却了解较少;此外,因教材内容比较简略,需要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直接和感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拟定如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过程,了解工业革命期间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人类不断创新的精神。
为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由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深入领悟、学以致用四个环节组成。
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各种列车奔驰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疑问:你知道火车是怎么来的吗?追根溯源,引入工业革命的主题。
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有亲切感的素材开始讲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对本课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拉近他们同工业革命的心理距离。
为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工业革命的'历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由图片和配音组成的自制视频,找出工业革命前后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引出工业革命的概念,即生产方式由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然后让学生根据设置的问题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要点,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自学效果。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工业革命的相关要点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用提纲式的问题将要素提取出来是一种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有的放矢,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入环节三——深入领悟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通过寻找历史事件间的因果联系,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先将全班分为四大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讨论一个历史事件。例如,第1小组探究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的条件,第2小组探究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每组由组长组织,一名记录员记录组员的发言情况,最后由一名发言人展示本组的探究结果。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给予及时指导,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如圈地运动,则需提供一些补充性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进而突破难点。本探究侧重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可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及牵引能力;同时,小组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工业革命在具备了发生的条件后,首先在英国进行。那么,在此过程中究竟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通过问题承转,进入下一环节。
由四位学生分别代表传统手工纺车、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蒸汽机带动的纺纱机,描述自己的优点,指出前者的不足,最后由全班同学归纳总结。如由蒸汽机带动的纺纱机指出,水力纺纱机需要靠天吃饭,而自己则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局限等。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工业革命期间在纺织业方面出现的重要发明。该活动在加深学生的印象、落实重点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创新的精神。
蒸汽机作为一种崭新的动力机器在其他领域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去工业革命成果展览馆看一看。
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用图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通过图片,向学生直观地呈现工业革命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样做,可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更让他们感受到“蒸汽时代”的来临,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蒸汽时代”的烙印。
那么,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请欣赏情景漫画——“瞧这两代人!”
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理性、逻辑思维尚不够强,漫画这种形式直观、生动、形象,能勾起学生兴趣。
1.第一幅漫画:手工VS机器。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自然得出结论:生产方式发生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提高了生产效率。
2.第二幅漫画:马车VS火车。学生从直观的漫画中不难发现,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来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画则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的观念和文明程度变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通过以上漫画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认真观察、思考后,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认真分析,能够很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析图表和文字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图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通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最终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工业革命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至今日,我们仍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速度与效率。我国铁路经过六次大面积提速后进入铁路高速时代。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的开工,更是我国铁路交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建成后从武汉到广州乘火车仅需不到5小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从历史回归现实,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学以致用。探究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有工业革命的影子,将课堂延伸至课后!
设计感悟
本课较多采用图文资料,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工业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由“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三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果以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步伐,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除了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读之外,还需要对学情有一定的把握。
本课所授课的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世界史较为陌生,时空观念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和整体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和化工等方面的成果,分析并理解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团队协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和化工等方面的成果。
【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此,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
我会进行情景创设:世界博览会是展示世界文明最新成果的盛会,从1851年5月在英国伦敦举行到20xx年中国将要举办的世博会,它走过了近二百年的历程,向世人展示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也感叹着科技进步的神奇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也担此重任,举行一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吧。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由课下引入到课上,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新课的讲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纵观本课,知识较为琐碎,但整体来说逻辑较为清晰,主要包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各方面的成果及影响三大方面,因此我将以此,对本节课进行整合。
(一)背景
这部分是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因此我将采取史料分析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相关史料,提问:19世界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有哪些?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什么特点?我会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及科技层面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成果
我将引导学生走进世界博览会观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将学生分为电力、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以及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三大组,观看之后请学生以历史导游的身份,进行成果汇报。
1.电的应用
首先我将引领学生走入“电力馆”,展示法拉第及爱迪生的相关资料,并提问:电力的理论依据何在?美国的发明大王及成果分别是什么?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怎样的时代?
派第一组代表回答后我会总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池、电影摄影机等,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接着引领学生走进第二展馆“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内燃机的发明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二组代表得出后我会总结:主要经历了煤气、汽油到柴油的发展历程,内燃机的发明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
为了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拓展,我会展示汽车的图片,并提问: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成果有哪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19世界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第一台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内燃机的发明还带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最后我将引领学生走进第三个展馆“化学工业和新材料”,观看影像资料并填写表格。
学生回答后我会完整展示并总结:化学工业的成果有碱、硫酸、人造染料、诺贝尔发明的炸药;新材料有海厄特的塑料、夏尔多内的人造纤维等,并补充讲解诺贝尔文学奖,加深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更加的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通过史料分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影响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钟后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后我会总结从而得出:促进了生产力了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同时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之后,我会补充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探究的意识,从而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其他成就,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这样的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素养。
七、说板书设计
工业说课稿3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生活中扎根》,说课内容是《生活离不开工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生活离不开工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一个子话题。
教材第70页呈现了4幅图,通过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巧克力派、运动服、电视机和汽车生产来呈现工业的方方面面,意在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很多日用品,都是工业生产的。
教材第71页也有四幅图,内容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竹床蒲扇乘凉与空调降温的对比。第二组是木盆手洗衣服与洗衣机洗衣的对比。两组图片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为人们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全。先进的工业产品将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美好!
教材在图片之外,还有两个泡泡语和一个小资料。
第一个泡泡语:“说说你家里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它是针对70页的四幅图展开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视野由四幅图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日用品都是工业生产的,工业无处不在。
第二个泡泡语是一个小调查:“回去向爸爸妈妈了解,近几年家里添置了哪些新出现的生活用品,他们给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和改善。”这个小调查是对71页教材两组图片的补充。学生的调查方向就是通过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实实在在地体会工业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善。
小资料的内容是“按照产品的用途不同,工业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轻工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日用品制造工业等;重工业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这些分类,要求学生对工业产品与工业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说一说学生情况。
(出示ppt)这是一段教师用书上可以看得到的学情分析。其中“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亲身经历和体验,但大多数学生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与工业生产没有直接接触,对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对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具有普遍性。
我在教学中发现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学生不仅不了解工业生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工业,看到很多日用品都不敢确认是不是工业产品。
2.学生受年龄等因素制约,只能关注当下。让学生从自己家里的生活用品的更新换代中感受工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并不容易。
3.学生对小资料中的工业分类缺乏背景知识来支撑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这几点,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确定了“生活离不开工业”子话题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爱工业产品,有探究工业生产的兴趣。
知识: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活离不开工业。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能力。
其中,“探究工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是教学重点,“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是教学难度。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认知。怎么联系生活呢?不是简单的几张图片或者视频就叫做生活,真正的生活必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在常青实验小学上这节课的时候,与学生彼此不熟悉,我就把我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编织到教学中去,在教学中互相认识,在生活中深入学习。
本节课最重要的学法是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有效的调查,发言则是无效的。在上课前和学生见面时,我就指导学生完成课前调查。(出示调查表)这份调查表只有一个问题:问一问父母长辈,家里最近这几年添置或更新了哪些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走进家庭以后,家里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细心的老师们应该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教材71页的小调查。为了让学生明确调查目的,我进一步提示学生:调查重点是这种生活用品进入家庭前后生活的对比。因为父母对这种对比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所以我建议学生采访父母并记录,提高调查质量。
五、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知工业,揭示课题
(出示ppt)这是我在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由商品到工业产品,再到工业和工业分类,通过知识的普及来导入新课。对于四年级而言,导入环节要迅速有效。我用自己周末逛街看到的商品来导入,目的在于和学生增进了解,起到一个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看到这张照片,会不自觉地想:“啊,这就是陈老师逛街的地方!”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情感上也会和老师亲近起来。
活动二、生活离不开工业
(出示ppt)第二个环节是“生活离不开工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怎么解读?是不是出了家门就算是社会生活?我觉得不能这样定义。家庭是社会生活的起点,学校是学生社会生活的模拟,社区是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学生只有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完成从家庭、到学校、到社区的认知和实践,才能踏入未知的社会领域。因此,我选取了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场景来帮助学生感受“生活离不开工业”。
家庭生活,选用的是我家的照片,很杂乱,但具有生活气息。学生也会想,哦,这是老师家的厨房、卫生间、客厅。当学生仔细去观察,发现那些生活用品大都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同时,他们还会发现,其实老师家里这些生活用品他们自己家里也有。这样,学生一边了解老师的`生活,一边学习知识,还一边将生活的外延扩大到自己的家庭。如果我从网上找几张图片,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
学校生活,我选用的照片则是学生自己的。这样具有强烈场景意味的照片,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他们的教室中,寻找教室里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工业产品,也就容易得多。
第三张照片是学生生活的小区——常青花园小区门前的一条大马路。通过这条路,学生的生活将抵达社会的各个角落。我用箭头指引学生把思考朝向看不见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样,学生的视野就拓宽了。
三组图片的观察和发现,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工业。这里教师就可以相机小结,得出教材70页的结论: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条毛巾、一块肥皂,大到一辆汽车、一间房子,都是工业工业生产出来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
活动三、工业改变生活
(出示ppt)活动三,工业改变生活,是通过课前调查的交流展示来落实的。这里的调查录音是班上一个小女生发给我的。她采访的是她妈妈。当她的声音出现在教室里时,学生都感到吃惊,那眼神仿佛在说:“还可以这样调查?”那个小女生呢,格外骄傲。这种把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采访的资料作为拓展教材的方式,不仅为学生的调查、展示做了示范,还鼓励了所有学生认真参与调查,一举两得。
(出示ppt)在交流调查结果的环节中,我也平等地参与汇报。这个视频是我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的方式。视频选用的是教材71页的图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黑白照到彩色照片的生活是感受至深的。因此,我以讲述自己生活的方式把教材制作成微视频,引领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为人们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齐全,先进的工业产品将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美好。由此可见,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四、拓展:家乡的工业
(出示ppt)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家乡的工业。课堂上,我说:“孩子们,当我们享受着工业产品的便捷和舒适时,你是否想过,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在哪里?其实,我们武汉就是一座重工业城市。”(逐一播放照片)但是,对常青花园的学生来说,这些重工业生产基地仍然不可触及。我又向学生介绍:“咱们常青花园附近有一个“江汉区经济开发区”,那里驻扎了很多工厂企业。”(播放照片)这样的展示,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对工业生产的心理距离。
(出示ppt)最后,我布置了调查任务“回去请选一种你感兴趣的生活用品,了解它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如何落实这项调查任务?刚才的江汉经济开发区,是提示学生调查地点。现在出示的图片,则是调查思路的发散,也是调查方法的指导。
事实上,我在前面交流调查结果时也做过学法的指导。比如学生调查结果的示范,我制作的微视频,都是在教学生怎样完成社会小调查。有了这些清楚明白的指导,调查才可能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节课因为重视联系生活,课堂教学是轻松而活跃的,因为调查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目标也得以落到实处。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聆听!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教师批评指正!
工业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原材料、能源、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本节是继农业之后又一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材。所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状况,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应知道的基本常识。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彼此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工业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国工业的分布”,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介绍我国分布大势,然后以实例分析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部分“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介绍概念、特点及分布等,让学生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渗透了思想教育。
2.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业的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读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工业基地、工业区和景观图片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工业的系统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工业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5.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工业及其重要性”,第二课时讲“我国工业的分布”,第三课时讲“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说教法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于此,本课采取的教学法是:
情境教学法——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过程探究化。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交通和农业的内容,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这类内容来说,学生普遍感觉较为枯燥和遥远。时代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本课学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举一反三,构建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是三课时的内容,因而我的说课将会以块状知识为框架来展示我的设计思路。
第一块“工业及其重要性”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对《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的处理:一提到工业,学生们普遍感觉枯燥、乏味和遥远。为了让学生轻松进入本课的学习,我采取了隐形导入课处理。将所学问题以问题情境化来展示:要求学生们观察教材图4.23和投影片,让学生归纳汽车的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对《工业的分类》的处理:结合图4.23和教材110页活动第二题,让学生归纳。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处理: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说教式的内容变成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式的活动教学。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教材108—109页四个角色,要求学生们任选一种身份,结合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从各自的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通过学生自身参与活动探究来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工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处理:我采用生活情境化来处理,让学生结合教材109页活动第一题,回忆自家有哪些工业产品并“追根寻源”,通过以上途径来感受工业产品跟我们生活的密切。
然后在展示我国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的短暂视频,燃起学生的热情。最后出示一些设施、装备、及特技效果,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兴国、工业兴国的观念。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块“工业的分布”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对于《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的处理:[出示课件提问]对照“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抢答]
──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地区。
关于《区域发展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处理:指导学生读图4.26“辽中南地区”、图4.27“沪宁杭地区”,先了解位置,然后根据图例熟悉图中的矿产资源分布、工业城市工业部门的构成、交通路线,最后根据活动1.2的要求组织学生讨论,重点探究区域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学生对工业部门饼状图接触不多,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熟悉图例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分布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后,对于这部分区域工业分布的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科学方法。)
[师生小结]
(学会知识归纳的方法。)
其他影响条件如政策、环境、劳动力等。
(结合教材112页活动第3、4题并联系汾湖开发区和吴江经济开发区,解决问题,体验进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关于《合理分布工业》的处理,我主要是利用课本112页活动题第4题来完成,《发展乡镇企业的好处》(──工业分布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能使分布工业更加均衡;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再结合汾湖开发区。
第三块“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结合课件和教材图片“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绍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回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填写下表:
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
对照教材图4.30并结合本地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回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教材115页知识后回答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学生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五、谈个人特色:
努力体现以“活”为宗旨的地理课堂。这个“活”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理念方面,既体现“回归生活,关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动建构方面,改变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师为绝对主角的课堂环节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现活动建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活动组织实现智慧传递和生成。再次是课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学生能够心动大于行动。发散的、多维度的、积极的思维令学生们张扬个性,充满灵性。将地理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客观世界,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初步解决问题。
工业说课稿5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工业区》这节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第一课时,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课主要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的形成,而传统工业区这节课则是在前两节所学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衰落的原因,综合整治的措施,并能借鉴他国的经验对中国的传统工业区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新工业区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 从课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和分布。
鲁尔区传统的区位条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
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能力目标: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分析个别案例到上升到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
情感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的措施。
难点:应用所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教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2、 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 运用地理图表: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初中时学过世界地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国家及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前两节课学习了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的相关理论知识。
2、能力基础:具备一定得阅读地图,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五、说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请同学们说出三次技术革命发生的时间及出现的工业部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现前两次技术革命出现的工业部门主要是传统工业,第三次技术革命后出现的工业部门则属于新兴工业,我们发现新工业部门发展的十分迅速,那么传统工业将面临怎样的境遇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传统工业的兴衰与发展。
这样导入的目的:通过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自然的导入新课让学生轻松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讲授新课
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及分布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幻灯片出示世界工业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的分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知识能力,训练读图能力。
2)、案例分析(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德国鲁尔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区之一,下面我们以鲁尔区为例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兴衰与发展。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板书 :兴--------衰--------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提示案例分析的思路与过程,即案例分析分一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运用地图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播放鲁尔区概况录像,通过这段录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程度等概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那么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幻灯片出示教材65页图4.9,让学生分组读图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 在学生分析之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提示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应从资源、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3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用课件总结,鲁尔区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①煤炭资源丰富②充沛的水源③靠近铁矿石产地④水陆交通便利⑤广阔的市场。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让学生对鲁尔区有了更直观亲切的认识,然后展示地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去挖掘地图中的信息,这样学生边讨论,边分析,充分利用多种器官来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第二步,通过材料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看了这段录像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不禁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个样子?
这时教师顺势发给每组同学一份材料,让同学分组讨论分析材料,找出鲁尔区存在的问题。
材料1
材料2、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著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还有飄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为灰色。紅瓦白墙,綠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遙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學工厂林立的萊因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調成的鸡尾酒。
——德国作家HeinrichBoll1958年形容魯尔区
材料3
材料4
材料5教材P66第3、4、5自然段
设计意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而是给出这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设计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要求。最后师生用课件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鲁尔区的衰落的原因应该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有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外因关键在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例如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及炼钢技术的发展使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再加上世界上出口钢的国家增多,钢替代品的出现,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钢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德国鲁尔区的经济日渐萧条。
第三步,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创设情境:面对这种现状德国人该如何应对呢?假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大小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还能吃得香,睡的着吗,那该怎么办?马上召开小组讨论会,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方案。讨论5分钟后学生纷纷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根据各位官员的报告,我的秘书也给我整理出一套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方案。
我认为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即减少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扩大单个企业的规模,并引进技术水平高的电子、汽车等中小企业,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另外,调整产业布局,(结合鲁尔区综合整治图片)比较原采矿区和现采矿区的分布有什么不同,(新采矿区向西迁移,目的是就近获得铁矿石,甚至将钢铁厂向西部沿海地区转移, 与荷兰联营建立炼钢炉,然后将生铁运到鲁尔区。 )另外继续拓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整治后的鲁尔区重新走上了经济良性发展的道路, 请欣赏整治后的鲁尔区的一角(录像),通过录像让同学们相信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为下面的问题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思路。
3)、知识反馈与迁移
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图片,讨论分析:
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
分析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中业区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习题让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升华,让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操。
课外探究作业:撰写“浅谈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兴衰与发展”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成果:
①打破了“讲解、模练”的传统型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
②大多数学生能达成预定目标。
③创新之处:课堂活动设计较新颖而且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问题设计有梯度,能实现分层次教学。
2.不足:①时间不够充裕。
②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述不够精练。由于学生个体基础存在差异,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3.改进方法:在课前培训“小先生”,课上由“小先生”带头组成活动小组,便于模拟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对于课上未能很好把握和消化难点的同学,课后请“小先生”帮忙继续学习,而从而引导学生课上课下互相帮助,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工业说课稿6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现就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我国古代手工业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3、教学难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充分利用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运用讲述法、提问法、文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2、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课前播放音乐,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导入新课:以图片创设情境,模拟拍卖会,请学生给图片中的青花瓷器出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本课内容分三部分来教学。
首先释题:讲清手工业的概念、产生和形式;
然后开始讲述第一部分“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节,想一想:什么是官营手工业?
(2)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4节,想一想: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表现又有哪些呢?(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归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比、析来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出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变化,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图片,然后请一学生概述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过程。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先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地位,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讲述丝织业的发展历程,并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
过渡: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了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又是如何的。“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概述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其发展过程又如何?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思考: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试通过表格比较三者的区别(让学生分组展开擂台赛)。
过渡:中国古代手工业不但历史悠久,还享誉世界,开始讲述第三个内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内容,请一学生讲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1、丝绸大国(出示《丝绸之路》地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加深了解)。
2、瓷器大国(出示《群神宴》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再设置一个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课小结:新课讲完后,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五)随堂练习:再设置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强化能力训练。
五、本课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设计精选 手工业精品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步步对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并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的知识容量大,整堂课完成得不错,只是时间较紧,要求熟练应用手段,教学语言力求简洁。
工业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讲述了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两部分内容。是工业区位论部分内容的延伸,又是新旧工业区部分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较为简单,没有过于繁琐的理论和记忆性内容,只需学生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效益而采取的经营策略。
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德育目标: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问题要顾及利弊两方面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即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教学难点:即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二、说教法
讲述法
多媒体电脑
三、说学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学习难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并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释一般的工业现象。因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简单的机械拼凑,无论是在工序上存在工业联系还是仅仅在空间上存在工业联系,它们都一同构成了具有协作关系的工业地域。所有工业集聚的原因都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取更大的效益。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的现象,它往往发生在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是现代交通、通信技术发达以后产生的工业现象,目的是为了利用不同区域的优势区位条件,以节约开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工业集聚不一定就要优于工业分散,而工业分散也不见得就比工业集聚来得高级,它们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说过程
课文引入前有必要对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作为本章基础的工业区位论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在本节中提到,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学的进程。接着针对本节课所讲述的两个重点内容分别提出现实生活中所对应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例如,电子产品的原件标示了许多生产国的.名字;工厂总是集聚在工业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个地块上。两个例子分别是对工业分散和工业聚居两种现象提出来的,很具有代表性。我们往往很忌讳在正式的课堂上掺杂有考试的内容,这就如同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一样,其实不妨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问题的转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内容,让常见的考试内容化作案例融汇在课堂中,将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接下来需要讲授的是工业集聚的内容。首先要对工业集聚的两种模式进行讲解。对于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语道破它的关键所在:一家工厂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生产原料即可。而对于空间上的工业联系,学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现纰漏,将这种联系看作是布袋里的沙子,彼此间并没有什么关联,都是人为撮合在一起的。其实地域上的工业联系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需要彼此间的合作。而一定的工业区域内也并非任何企业都是可以进驻的,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导,制定一定的准入制度,所以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类似的企业集聚在同一工业区内,它们共同打造着一个文化品牌。因此对于本段内容的教学我将尝试着将工业园区的先进理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这一工业集聚的现象。
下面要针对工业地域内部的工业联系进行讲解,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我会将钢铁、石化、机械加工等工业部门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工业上的联系方式与构造,进而对于工业的发育程度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对简单了。
紧接着需要讲述的是工业分散的内容。工业分散是建立在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与手段上的。它主要针对的是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目的是根据原件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生产地域,利用其各异的优势条件以节省开支。由于案例都是针对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而提出的,因此在这段教材的教学中我会注意避免将工业分散这一现象描述得更为高级。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工业集聚还是工业分散,它们之间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最后将进行课堂小结,由于本节内容较少且相对简单,可以在最后适当添加部分练习题,重点考察一二两节的相关知识点。
工业说课稿8
一.说教材
㈠.地位、作用:
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㈡.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②.运用教材材料和图片,剖析城市化进程,讨论“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结合教材“活动” 展开辩论——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㈢.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㈣.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组织分组学生讨论。
三.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 探究式教学法。分组探究,展示成果;鼓励各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教材并分组:学生分成四大组探究问题。
2.引入: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场景——“启航”的画面和音乐引入,同时提问:“启航”包含了哪些含义?
(以上5分钟。)
3.新授:
一.位置、范围:
广义的珠三角
泛珠三角
二.城市化的含义
(以上3分钟)
三.分组探究: (看书讨论8分钟,展示成果共12分钟。)
第一组: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如何?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第二组:珠三角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张家界市城市发展分组讨论:12分钟
第一组:张家界市城市的发展过程如何;
第二组:张家界市城市发展中哪个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张家界市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总结:
5.课后作业:
如何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就下面三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观点二: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观点三: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工业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了归纳历史事件要素的方法,但对各种社会变化间的内在关联认识不足,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因此,我将通过师生互动来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角度的史料,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增强辩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基于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劳动力结构和大众教育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响;知道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能说出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国社会史》等史料和小组讨论,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的影响,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难点】
辩证地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才会更好的进行学习。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设疑导入法。
我会出示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篇的话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并带领学生一同赏析,之后提出疑问:狄更斯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这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有哪些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变化?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设疑导入可以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首先我会展示欧洲17、18世纪人口增长的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分析三个问题:为什么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明确工业革命推动医疗卫生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变化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增长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接着我会展示“1841年、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图”、19世纪美国工厂的照片和美国的街头广告,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照片和广告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会加以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使得英国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妇女也成为工业劳动者。紧接着我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并制作法、德两国普及大众教育的时间轴,学生展示后我会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讲解大众教育普及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历史分析能力。而丰富的多媒体展示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城市化
我会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分析“英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并让学生思考: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通过之前的引导和学生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出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长。我会再带领学生对比分析两篇19世纪中期的描写城市景象的诗作——《巴黎景象》和《曼纳哈塔》,进而归纳出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出现了缺乏统一规划、卫生和居住状况很差等问题。最后为学生补充介绍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图表,可以增强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先展示“机器时代的‘享受’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产生的影响。其次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马克思主义诞生》,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归纳马克思所提到的工业化过程中工厂出现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我会对他们回答的内容进行完善,帮助学生明确工业化的发展会加剧贫富差距。
接下来,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英国社会史》中的片段史料并安排学生用5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来探讨交流: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各小组代表回答并给予他们鼓励性评价,之后对此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应理性、辩证地对待工业化与城市化,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另外,还要注意缓解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和其他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加深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的方式进行小结,以便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请学生课下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学校和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工业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工业及其地区差异》一章中的第三节《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工业的增长和重要工业部门的分布,工业生产发展受交通,地形,气候、经济等条件的影响,从而造成东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工业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优越人口多,气候条件好,加上历史原因,因而工业发达,但资源匮乏,需要西部的能源支持,全国需要东西联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
七(5)学生,学习认真,,读图细致,爱思考。对我国地域国情了解交多,有的喜欢看有关地理方面的纪录片,他们视野开阔。这节课虽然内容抽象,但通过媒体课件教学,通过较多的课堂练习促进教学效果,,达成教学预期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浏览图片和视频,了解西部面貌,引入新课,东、中、西部的划分,西部大开发内容。
2、新课教学
(一)发达的东部和崛起的中西部
我国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部地区是如何划分的?有哪些差异?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来共同探讨《与中东西部地区工业差异》。
1、学生看PPT展示的彩色地图。重点关注东、中、西部地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2、明确了东、中、西部分界,现在我们来共同通过图片感受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
3、国家也考虑到了缩小东西差距,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简介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学生欣赏东西部图片:我国四大工业区的分布、工业分布类型,工业中心城市。
4、分析东部发达的因素:观看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公路、铁路分布图,结合图册中气候类型、降水进行分析。
东部富裕、西部贫穷;东部平坦,西部陡峭;有的说东部湿润,西部干旱……
5、浏览能演分布图,通过图表对比,分析西部的能源优势。
(二)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1、通过欣赏图片、课文资料感受到了东西部的`差异和各具优势。
2、读图说出西气东输的起讫点,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地形、河流。
3、欣赏西气东输有关图片。
4、读西电东送示意图,说出三条线路起讫点,分析输送水电和火电的有力条件。
(三)东西联动互相促进
1、分析如何东西互动?
西部大开发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东西部交流与合作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目的:共同发展
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国家推出了对口帮扶的政策。上海对口帮扶介绍:航线增加,浦发银行开到喀什等、上大附中为新疆培养学生,晋元中学为西藏培养学生。
20xx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深圳与喀什牵手,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我们的祖国也会因为东西部的交流与互补,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四、说板书设计:
1、发达的东部与崛起的中西部
2、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3、东西联动互相促进
五、说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研究目标: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视频和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不同的练习方式,比如读图填空、简答、选择等形式将本节知识点掌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激发学生去分析,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达到预期效果。
【工业说课稿】相关文章:
工业实习报告09-30
工业实习报告集锦10-16
工业工程实习报告07-22
工业实习报告15篇08-16
工业项目建议书01-03
说课稿07-23
工业用地申请书09-02
工业工程专业求职信09-24
工业工程专业顶岗实习报告08-04
工业设计认知实习报告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