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快乐》说课稿

时间:2024-09-19 18:52: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分享的快乐》说课稿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享的快乐》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享的快乐》说课稿

《分享的快乐》说课稿1

  一、设计理念:

  《分享的快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共欢乐”,《分享的快乐》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为第一课时。在设计中,根据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主要采用“活动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分享、体验。由共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而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从而愿意与他人分享,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体验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满足感。

  2、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快乐,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察他人的情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培养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和满足,从而愿意与他人分享。

  四、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而且好活动的特点,我避免了理论说教,而是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并让学生结合身边及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会分享、体验快乐。

  五、教学准备: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1、组织学生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集中起来。如:集邮册、玩具、图书等。并带一两种心爱的物品到课堂来。

  2、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具体、生动的画面更兴趣,为此,我为学生自制鲜明生动的图片。

  六、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

  教师首先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一两件物品带到课堂上来,由物品的主人扮讲解员,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物品。同时,教师将自己的最爱的照相机带来,作为课程资源,为学生拍照,合影留念。同大家一起分享拍照的乐趣。这样,一开始,老师就可同学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同时,也可激发起学生想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的愿望。学生的大脑立即进入兴奋状态。接着,我立即迎合学生这种心理,留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与其它同学一起充分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而在分享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语言的变化和情感的体验。为此,我为了捕捉到最真实的情感,分享过程我立即请学生交流、谈话: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有了自己切身的体验,可使之自然地理解“五角星”里的话语。即: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这样,不但提高学生交往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给予也是一种分享和快乐,而且是一种增值的快乐。

  活动二:我们共享用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归生活。因为,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因此,我首先利用彩色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图片上所示情况时,我们该怎样做呢?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或借他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是同学之间的友情和欢乐。另外,我让学生自选生活中“互相帮助”的场景,讨论后,分配角色,并分组表演。表演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并让学生对表演的同学进行采访。这样,通过表演,可让学生充分体验“帮助”与“被帮助”后的不同感受。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自创、自编、自演,使其在充满兴趣的想象创作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既可体现学生的“主角”意识,又使人人在表演中得到满足,在创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合作、交流、创编和表演能力。同时,教师的参与,为学生真正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表演不受任何拘束,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而小组交流活动可体现问题的开放性,可使学生之间的不同思想认识相互碰撞,使矛盾的焦点集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深化。让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为标尺,进行衡量,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分享也是献出关爱,有了爱,世界将会更美好,社会更和谐,生活也就更幸福.

  活动三: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学习本节课的感受.这样,既可反馈教学目标,又可巩固教学重难点,同时,也可让学生真切地再次体验我们“一同分享”这节课的感受。而社会调查“小记者要行动”激起学生合作分享的欲望,为下节课”合作分享”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将课内训练延伸到课外,可使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的、不断地、多方位的体验,感悟。

  总之,我这节课设计的总的思路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体验,到生活中实践。即:使学生真正地“丛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分享的快乐》说课稿2

  一、教材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分享的快乐》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第三个主题。本课旨在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能给人带来很多快乐;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还是一种你我间的帮助与关爱。

  二、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和本课教学设计,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

  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学会与他人分享。

  2、过程与方法:

  创设不同情境,多渠道、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分享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会分享,享受分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分享,生活处处有快乐”,有分享才快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体验分享合作的成就感。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分享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过程设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以“吃苹果”这一情境为切入点,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出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并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这样的苹果,你会有什么想法?学生都会有“想吃掉”的想法,接下来我继续设疑,同学们都有这种想法,可是老师手中只有这么一个苹果,你们都想吃,我给谁呀?老师遇到了难题,快帮帮我拿出你的金点子吧。学生就会饶有兴趣,畅所欲言,想尽办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这样的做法就是“分享”。随后进一步引出问题:分享能带给我们什么?你体验过分享吗?这节课让我们在短短的40分钟里共同感受分享所带来的快乐。由此引出新课——分享的快乐。我就是用“吃苹果”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

  1、观察照片——初步感受分享的快乐

  选择具有代表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话题——过生日为突破口,畅谈过生日的打算,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想与大家共度美好时光的想法,初步感受分享就是一种快乐。

  2、回顾经历——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乐

  回顾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经历,使学生感受到分享不仅仅再是单纯性的“与他人共同享有”,它还是一种你我间的帮助,你我间的关爱。学生、教师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我将学生在家庭中、在学校中与家人、同学、老师在一起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并加以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享是快乐的,分享无处不在,分享就在我们身边。

  3、合作作品——共同体验分享的快乐

  开展“为画涂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分享智慧、分享合作的力量也是一种快乐。

  4、故事延伸——深刻理解分享的内涵

  通过“盲人打灯夜行的故事”猜一猜、演一演、说一说等活动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分享的内涵,从而也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彼此之间的帮助与关爱。有了彼此之间的分享,才会有好的生活状态。

  5、品尝苹果——亲身体验分享的.快乐

  体验性学习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分享的快乐,按照学生的金点子,我把课前的苹果分成了若干块儿,让每个学生都来尝一尝,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体验,学生必然有感有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学生就是在这样愉悦的气氛中明白了道理,深化了认识。

  (三)分享体会,升华情感

  学生与老师交流彼此的感受,共同分享40分钟的充实与快乐。这一活动设计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分享,生活处处有快乐”,有分享才快乐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利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而且还能突显本课的重点。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板书。我将形象、生动的简笔画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共同汇成了一束最美的七色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板书色彩鲜明,充满阳光,吸引人的眼球,每一片花瓣都代表着分享的内涵。此板书也体现了本课程的一大特点——开放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趣味性。

  七、教学理念: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我力求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是采用活动化教学,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感悟,提高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

《分享的快乐》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分享的快乐》。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和条件都比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等长辈们宠爱的蜜罐里,他们较为自私、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有时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但因不会沟通、不懂得和同伴分享,所以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同伴发生冲突。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共欢乐”,本课在设计中力求让学生体验在集体中讲求团队精神,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因此,根据课标要求、编者意图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乐于与他人分享。

  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理解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乐于与他人分享。

  教学难点:理解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四、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准备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准备一两样自己喜爱的东西。

  2、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针对学情、教材、新课程标准等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活跃气氛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回归生活,体验分享

  (四)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五)总结收获,升华快乐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情景导入,活跃气氛

  本环节我准备采用歌曲导入的方法,用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口头和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他们处于欢快陶醉的歌声中时,我这样过渡:“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感谢大家分享给的老师的快乐”这是相机板书。这样一开始,老师就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分享的快乐”这一主题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让学生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此环节我准备分两个步骤完成:

  首先,导入新课后,为了使课堂气氛不断升温,同时根据中年级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最快乐的事情,然后与同桌分享。这样生活情景的再现,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为下面的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接着,进入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我准备这样过渡:“同学们,快乐像一曲动听的歌,令人陶醉;像一支优美的舞蹈,令人愉悦。老师知道,今天很多同学都从家里把自己最喜欢的物品带来了,现在就请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现在你就是这件物品的讲解员,先在小组内介绍,然后再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当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全身心置身在和别人分享物品中时,为了捕捉到最真实的情感,分享过程中,我准备让学生想一想: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物品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物品,又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因为有了自己切身的体验,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课文中“五角星”里的这句话“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的意思,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课堂上我还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做“主演”,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三)回归生活,体验分享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二“我们共享用”,首先出示生活中的两个小事例:请看,两个小同学碰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帮助了他,心情怎样,有什感受?”这样,让学生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或借他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它可以带给我们同学之间的友情和快乐。接着我准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情。之后,我想,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所以我准备再出示一些同学当中独自享受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如吃饭时,自己喜欢吃的占为己有……这样通过对比、讨论、交流,既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理解,也让他们进一步懂得:分享就是献出关爱,有了爱,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生活也就更加幸福。

  (四)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环节,我准备让学生看动画片《盲人点灯》的故事,伴随着绘声绘色的讲解,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故事戛然而止。这时我让学生猜猜盲人是怎么回答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五)总结收获,升华快乐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此环节我准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写在树叶上,然后粘贴在班级快乐树上。这就是活动三“齐贴快乐树”。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写一写、贴一贴表达分享的快乐,从中让学生体会分享有助于合作,有助于学会做事。

  七、板书设计

  大家看,这就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形成的板书,此板书形象、直观,既再现了教学内容,也体现了课堂精华之所在。

  《品德与生活》不仅仅只是一门综合课程,更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完全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有效课堂,活动设计遵循孩子认知的内在逻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体验到感受,从感受到分享,从分享到升华,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使三维目标得以有效的融合。当然,预设与生成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分享的快乐》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分享的快乐》。本课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一、学生实态与教材分析:

  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他(她)们较为自私、任性,欠缺礼貌,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较弱。他们有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的意识,但却因不会沟通而容易和他人冲突。

  《分享的快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共欢乐”,本课在设计中力求让学生体验在集体中讲求团队精神,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学习到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因此我把此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为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三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

  二、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完成教学活动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一两件自己喜爱的物品。运用了实地考察、搜集及准备苹果、橘子和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师生多方搜集相关信息,扩充课文内容。尝试结合学生以及身边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五、活动环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针对学情,教材、新课程标准等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五个环节:

  (一) 歌曲导入,缩近距离(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三) 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四) 回归生活,体验快乐(五) 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 歌曲导入,缩近距离

  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你将有两份快乐。(教师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快乐。”这样一开始,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这时我会适时引入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突破。首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畅谈感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好东西和别人分享才快乐。最后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比感知分享的快乐。我会先将准备好的苹果让一个学生吃,接着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分吃橘子。让学生分别畅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 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二:“同学们让我们在小组内共同合作一起来画一画、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

  在小组展示后,我将提问“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如何?”最后进行总结。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从个体之间的分享扩展到集体生活中。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将随机出示实地考察的录像,“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不,这些老人碰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帮助了他,他会怎么想?” 这样,让学生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用自已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或者主动去关心他人,让学生们谈谈帮助后的心情怎么样,感受到这样也是一种快乐。最后我还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情。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理解。

  (四) 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新课程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环节,我会先给学生讲《盲人点灯》这个故事的开头,而后让学生去猜测故事结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开展“我们一起做剪报”的趣味活动,各小组自定一个主题,做剪报,做完后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谈在做的过程中,大家是怎样商量的。体会分享有助于合作,有助于学会做事。引导学生明确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六、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出了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七、 教学理念

  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课堂上生成的亮点:

  1、本课在通过让学生着力于“体验”,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从欣赏他人心爱的物品------体验分享他人的物品----收获到了分享他人的快乐。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将出示实地考察的录像,拓展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 当别人需要的时候,要用自已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或者主动去关心他人,从而升华情感,变成亲身感受,意识到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去伸出友爱的手也是一种分享。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就是贴进生活,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分享的理解。

  2、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本课的活动过程是着力于“体验”,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情感资源,只有亲自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在教学中才是应用教学的有效的情感.

  3、在教学中,采用了播放实地考察的录像,融入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又在实例中进行再次感悟分享的情感,体会他人需要的时候,该怎么办。及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4、在活动中,我通过运用创设情景引入教学法,活动激趣教学法、媒体感受教学法,游戏体验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快乐的融入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新知和体验感受,相辅相成,愉悦课堂。

  本课的教学设计完全从孩子的经验出发,通过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教学中的亮点,及时把握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创设了生活化的有效的课堂,几个活动的设计遵循孩子认知的内在逻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欣赏到体验,从体验到感受,从感受到分享,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让他们在体会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分享,自育自悟,使三维目标得以有效地融合。

【《分享的快乐》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分享快乐的记叙文初中作文09-26

有关分享的日记01-25

分享的作文初中04-29

分享初中作文10-16

说课稿07-23

有关分享的日记范文12-19

历史说课稿06-07

《坐井观天》说课稿05-27

《垂线》说课稿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