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说课稿(通用14篇)

时间:2024-11-21 14:10:48 诗琳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示儿》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示儿》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示儿》说课稿(通用14篇)

  《示儿》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也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更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借助教材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诵读古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

  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的读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达到本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具有音韵之美。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质,决定了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重要方法。遵循“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我采取了指导朗读,引读领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给学生提供动口读、动脑想、动情说、动手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读、想、说、写中掌握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五、说教具使用

  为了让多媒体课件更加有效地辅助教学,本节课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古筝乐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之美的课堂中,让学生的心智得以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

  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 激情引课 (二)初读感悟 读出韵律

  (三)品读诗句 入境悟情 (四)激情诵读 升华情感 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景 激情引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之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计理念:本环节我通过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感悟 读出韵律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并做到字正腔圆,接着引导学生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来。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一环。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试说后,就与同桌说一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我首先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继而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指名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

  在理解这两句诗的.基础上,我顺势抛出两个过渡句: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这是一件什么事?

  接下来对宋朝历史背景资料的介绍就水到渠成。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

  破家亡的年代。

  当同学们了解了历史背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学生多元回答的基础上,我把它概括成: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我适时出示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生读后,我动情地发问: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那在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心情又是怎么样?

  在学生回答后,我随即板书:遗民泪尽 哀

  当学生真正领悟了这种国破之痛后,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一定会悲情更浓、痛味更足。

  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道造成了国破家亡的可悲局面,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当时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我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引领学生到当时的临安去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在指名朗读,我提问: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那么诗人除了为“不见九州同”而悲,还悲的是( )、( )、( )。

  经过一系列感情的铺垫和渲染,再让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读

  《示儿》说课稿 2

  设计理念:

  1、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再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抓住古诗中的感情线索,体现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

  古诗乃作者情感抒发的产物,因此,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词描述的意境。应该是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

  3、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分析教材

  古诗教学从小学低段就开始了,高年级出现古诗,在教学中应该把握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呢?

  我想,一是要注意对古诗知识点的归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古汉语的言简意丰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是要以一首古诗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一类古诗及他们的特点。

  第三,高段的古诗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和诗人及文本的对话。

  《示儿》这首诗,诗人的感情丰富而深刻,陆游在古诗中除了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外,又有对南宋政权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对故土老百姓身为亡国奴,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担忧和同情,以及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所以,引导学生走进陆游,走进古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作为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线索。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借此首诗可以让学生复习、积累、学习,并且加深对陆游这个爱国诗人的'认识。

  教学方法

  1、激发与诗词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词产生共鸣。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营造感人的场景,回忆事物情境。只有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他们带入特定的境界之中,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去。

  2、古诗词由于语言精炼含蓄,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理解字、词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深刻含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凝炼含蓄的句子主要是把它们形象化。采用想象,把含蓄的古诗转化成图画,音乐、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

  3、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学生理解句意、诗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诗词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使他们进入诗意境,从而得到美的陶熏。

  4、加强朗读吟诵。古诗词音韵铿锵,节奏鲜明,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体会感情,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分析讲解无法达到。

  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的运用和古今字义的不同。

  3、积累几首陆游的爱国诗。

  能力层面:

  1、能根据诗歌想象古诗的画面

  2、能把自己收集和积累的诗和大家交流。

  情感层面:

  1、理解诗歌中诗人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2、激发学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3、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喜爱。

  《示儿》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示儿》这首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全诗的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的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乃、祭”2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会借助注释和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谈话法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领悟诗歌意境。在学法上,贯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读、想、说、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直接导入课题,学生交流对诗人陆游的资料搜集,设置悬念“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这样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进诗句,读通读顺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鼓励学生在预习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相机指导朗读,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

  (三)品词析句,读懂诗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及课前阅读写作背景独立理解,小组交流互助说说诗人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什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他们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疑是学之初,思之始。”在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质疑,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学生提出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

  (四)古诗拓展,深化认识

  《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搜集时代背景资料,阅读陆游的其它爱国诗句,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四、说作业

  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我布置学生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主题的阅读课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一个“悲”“盼”“爱国”,浓缩展示了诗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初步的预设。课堂是动态发展的的,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示儿》说课稿 4

  一、设计理念:

  彰显我校高段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即:“五步教学法”,力求把课堂还给

  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示儿》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精读古诗,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

  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的无

  比渴望。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感情。

  四、教学策略:

  1、教法:点拨、诱导。

  2、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语练。

  (二)谈话导课: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氛围。

  (三)预习展示:随意指定某组几号汇报,这样既彰显个性,又提示学生

  注意倾听。师适时评价。

  (四)、生疑、解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五)、知识拓展: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你想到什么?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六)、感情升华:师生再次配乐吟颂这首诗。

  《示儿》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古诗――《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金兵肆虐,北方大好河山沦为金人领土,广大民众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定中原,苟延岁月。陆游自幼饱受战乱,对当时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青少年时期他便在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的种子。虽屡经风雨摧残,却历久弥坚。这首《示儿》是他在生命终点所发出”悲”叹。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被金兵霸占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儿子。其间的爱国悲情感天动地,荡人肺腑。学习这首古诗,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联想陆游所处的时代,联想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进陆游心中,深刻感悟到诗人炽诚热烈的爱国情怀,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三维目标是:

  1、知识能力:学习2个生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疑中探寻,在寻中品味,在品中感悟古诗意蕴美。

  3、情感态度:理解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说设计理念:

  《示儿》是一首古诗,语言平实,但文笔曲折委婉,情感深厚真挚,给人以震撼。因此,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古诗词规律,切实提高人文素养”的理念,让学生悉心品悟,多元解读,深入体会诗人炽诚而热烈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课我主要采用“质疑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吟诵悟读等方式来进行情感体验。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鉴于此,上课伊始,我出示画面,简要介绍《示儿》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结合画面解诗题,自主学习读诗文,合作探讨明诗义。作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示儿》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要完成上面这些任务并不难。学习这首诗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也就是悟诗情,入诗境。我是这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吟诵诗文知“悲”事

  学生静心吟诵诗文,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字――悲,陆游因何而悲?学生由于对诗文已有初步了解,马上就知所“悲”之事――不见九州同。老师相机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入“悲”境

  在吟诵中简介:北宋末年,金兵屡犯中原,朝廷昏庸腐败,无心抵抗,宋军节节败退,金兵长驱直入,很快占领了国都――汴州,还掳去了两个皇帝――宋徽宗和钦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宣告灭亡,从此山河破碎。钦宗的弟弟南逃到现在的杭州,建立新政权――南宋,但他并不想去收复失去的土地,而是割地求和,苟且偷生。夜夜歌舞升平,朝朝饮酒取乐,遭殃的是宋朝百姓,他们饱受战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环节通过音乐的烘托,情景的营造,把学生带入陆游所处的那个悲惨而屈辱的朝代,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近陆游,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三)多元解读品“悲”意

  假设你就是这位垂暮多病的老人,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吗?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中,和诗人同悲共吟:看到山河破碎,可以低声慢吟,悲痛欲绝;看到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割地求和,可以高声怒喝,无比愤慨;看到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以忧心忡忡,愁绪满怀;想到自己重病在床,壮志未酬,可以仰天长叹,无限惆怅;想到有朝一日,祖国统一,语调铿锵,激昂坚定……在这里,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悉心体会“悲”。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个“悲”字,百千味蕴在其中,有痛有泪、有忧有恨、有憾有盼;一个“悲”字是爱与恨的交融,是情与义的化身。谁解“悲”中意?唯有静心吟。个性化的品读让学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情感齐飞。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吟诵中得到熏陶,古诗丰富意蕴在吟诵中得到领会,教与学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拓展链接悟“悲”情

  在学生多元解读“悲”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陆游即将离开人世,他为何什么都不牵挂,而只悲“不见九州同”呢?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陆游相关资料合作探讨,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各个时期的爱国诗句:

  二十岁时,陆游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

  (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直到四十岁他才有机会做一名小军官,而且时常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

  六十八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仍牵挂祖国的统一大业。

  (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直到八十二岁的他还在高唱:

  (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以上这些诗句让学生读读讲讲,弄懂诗意,使学生了解陆游的一生都是情系祖国,心系祖国。这一环节中,相关诗句的拓展链接,让学生凭借诗句走进陆游,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让人物的形象”立”起来,让陆游那博大的爱国形象矗立在学生心中。

  (五)激情诵读抒“悲”声

  在学生感受出诗人伟大高尚的人格之后,我引领学生激情诵读。

  [临终之际的陆游有千言万语要说,但这万语千言只凝成二十八个字(师诵),临终之际的陆游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一首诗(女生诵),临终之际的陆游用他一怀愁绪为我们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全班齐诵)。]

  情以辞发,心随诗动.诵读声中,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感、热烈的赤子情怀感人肺腑;心潮起伏间,古诗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美妙的意境令人回味。

  一个“悲”字,让我们认识了陆游,了解了陆游;一个“悲”字,折射出陆游身上耀眼的光辉。学完本文后,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落实本组课文的要求-----从阅读内容展开联想,借以加深文章的理解,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七、说作业设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课到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实践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向课外迁移。

  1、感情背诵《示儿》并默写。

  2、发挥丰富的想象,将《示儿》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3、收集陆游的诗词或其他爱国诗歌,编写一本小诗集。

  总之,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悲”为切入点,创设情景,搭建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悉心品读,追“悲”溯人,走进陆游内心,让学生充分地感悟陆游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在诗的王国里心随诗动,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情感得到熏陶,让学生在对诗的品味中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示儿》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抓住古诗的情感线索,体现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

  古诗乃作者抒发感情的产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意境,这是我教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以教材为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因此,这节课,我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去收集、积累更多的爱国诗,并以《示儿》为起点,开始训练学生从内容想开去这一单元新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能力目标: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1、激发与古诗内容相同的情感,引导学生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2、借助注释,采用小组探究学习方式理解诗意。

  3、设法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与文本对话。

  4、加强朗读吟诵,以读升情。

  5、通过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农民很悲伤……)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寻欢作乐;他们在游山玩水;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是呀,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情怀——板书:爱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

  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

  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

  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示儿》说课稿 7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

  (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个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拟场景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示儿》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 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 想象创新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 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说课稿 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各自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六、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七、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示儿》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2、体会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3、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像诗歌民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对于陆游,大家并不陌生,他85岁临逝世前夕,作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也是最感人的诗,这是他名垂千百的遗嘱。我们今天学习他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提问:我们在以前学习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等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了解背景

  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课件出示:

  元:通“原“本来,只。定:平定、收复。同:统一。王师:皇上的军队。九州:全中国。无:匆,不要。

  乃:你的。翁:父亲。

  (4)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了解诗的大意。

  (6)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板书:渴望收一失地盼望祖国统一

  (7)学生质疑。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三、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读。

  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日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渎边想。

  ③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眩,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堵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问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我死不眩目哇!

  ④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玫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渎,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即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期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应热情。(板书:爱国)

  背。

  在前熟读的基础上试背。

  四、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示儿》说课稿 11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列的爱国情感。

  2、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理解陆游临终前最牵挂得事。

  3、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4、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教学步骤:

  一、引入,揭题

  1、播放《七子之歌》。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听到这熟悉而又优美的旋律,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学生发言:澳门回归,普天同庆,百年屈辱,今日昭雪,祖国强盛,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毕生心愿。

  2、可是在七百多年前,一位八十六岁高龄的重病垂危的老人,在临终前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投影此诗,板书课题《示儿》。

  二、介绍作者,初步朗读

  1、临死前写这样一首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介绍以下这首诗的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投影陆游画像。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投影此诗)指名读,正音纠错。

  三、指导理解诗意,体悟情感

  1、你认为这首诗有哪些重点字、词?你如何理解?(生质疑解难)

  2、听老师朗诵这首诗,也许对你的理解有帮助。

  3、自己读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思,读懂哪句说哪句。

  4、生质疑解疑谈体会:(投影陆游躺在病榻上叮嘱儿子的图片)

  (1)在诗人心中,临死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2)你认为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才能如此牵挂祖国统一大业,以至死不瞑目?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此时假如你是陆游,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读出来呢?同桌互相研读、指名读,体会诗情。

  6、背诵,默写。

  四、激情、拓展

  1、播放《七子之歌》。师引导:七百多年前,大诗人陆游盼祖国统一死不瞑目,如今,九七年香港回归,九九年澳门回归,举国为之欢庆。可是,还有一个海外游子——台湾至今还未回到祖国怀抱。这使无数炎黄子孙朝思暮想、翘首期盼。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台湾亲人的呼唤,写下我们盼望祖国统一的一片赤诚之心。

  2、配乐,生写诗,交流。

  3、课外拓展,情境描写。创造性的又切合实际地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怎样回答的情景,把它写具体,也可分角色表演(语文活动课上进行)。

  五、下课铃声即将响起,可我们的心早已飞到了宝岛台湾。听,国歌声响起,全体起立,让我们高唱国歌,牢记肩负的重任,盼祖国早日统一,祝祖国永远强盛。

  点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确有所得。

  1、牢牢把握思想主线,高唱爱国主旋律。本课结合实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在由本诗引申到台湾还未统一时,让学生写诗表达盼归之情,学生情动而词发,使学生情感写作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结束时,国歌声响起,使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感情得到了升华。

  2、教材处理独到,课堂教学流程清晰,一环扣一环,有阶梯性,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

  3、注意了语文知识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对音乐和诗的感悟能力,质疑解难、自学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

  《示儿》说课稿 12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平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示儿》说课稿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4、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程序

  一、导语

  1、齐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古今中外的爱国之士有很多,而书写爱国之情的文章更多。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另一首书写爱国的古诗——《示儿》。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紧扣主题直接引入,有利于迅速把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自主品赏,学习《示儿》

  (一)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运用工具书和对照注释,并用上节课学到的学习古诗方法,自主去学会它。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求,知晓方法才好真正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品赏各环节,即有的放矢,有路可寻。

  (二)识诗人,解诗题。

  1、同桌或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

  2、发言交流。

  (三)巧抓字词,明诗意。

  1、请同学们运用工具书和对照注释读诗,抓字词,看看能不能读懂,同桌或前后桌讨论。

  2、先说说重点词意,再说诗句之意。

  3、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学生说并相互补充)

  4、齐读全诗。

  (四)反复研读,悟诗情。

  1、过渡语。(要深入理解,我们还得怎样?)

  2、自由练读,思考:诗人临终前,最悲伤(或牵挂)的是什么?

  3、回答并谈体会(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

  4、思答:诗人说“死去”虽不见可他终信所以叮嘱儿子(投影让生思考并用原文答)。

  5、指导朗读,同桌练读,深入体会。

  6、自由竞读。

  7、表演情境。(同桌或前后桌互扮演诗人与儿子,以对话的形式演示诗人临终的感人场面)。

  8、学生自由谈关于此诗思想感情的体会。

  9、自由读背。

  10、自由试背和齐背诵。

  11、小结: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册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让他们另忘了在家祭时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充分放手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相关的工具书等充分进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既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又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三、对比体会,选读扩展(投影出示)。

  1、对比体会,加深感悟(让学生以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作比较,加深学生的感悟)。

  2、投影选读杜甫和陆游的`其它爱国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两首诗的异同之处,加深感情其内涵中的微妙之处。同时,扩展选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开阔视野,感受诗歌的博大情深,而且能提高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认知基础。]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2、课后练习2。

  3、搜集其他爱国诗篇并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去学习它们。

  [设计意图:此环节不仅侧重于巩固课内的相关知识,而且更侧重于课外知识的适度延伸和学法的巩固与运用。

  (附)、板书设计:

  《示儿》

  (南宋)陆游

  九州同

  告乃翁

  盼望

  心愿

  (热爱祖国)

  死____悲

  [设计意图:紧扣课文内容,用关键词句简洁明了的体现古诗的内容与中心,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把握和理解课文。

  《示儿》说课稿 14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同步练习

  原文:

  示儿(shìér)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练习:

  1九州在诗中是指——————乃翁是指——————

  2这首诗看出作者————————的情怀

  3作者希望【王师】是——————————

  4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

  答案:

  祖国你的父亲不忘收复中原,祖国统一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是故都汴京回归祖国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赏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说课稿(通用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示儿》说课稿】相关文章:

笋芽儿的教案08-03

《笋芽儿》教案08-21

说课稿07-23

瓜儿大教案07-02

儿保工作总结05-23

《笋芽儿》教学设计优秀08-09

《燕子》说课稿10-18

《猫》说课稿08-15

英语说课稿07-03

《示儿》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示儿》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示儿》说课稿(通用14篇)

  《示儿》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也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更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借助教材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诵读古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

  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的读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达到本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具有音韵之美。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质,决定了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重要方法。遵循“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我采取了指导朗读,引读领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给学生提供动口读、动脑想、动情说、动手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读、想、说、写中掌握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五、说教具使用

  为了让多媒体课件更加有效地辅助教学,本节课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古筝乐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之美的课堂中,让学生的心智得以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

  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 激情引课 (二)初读感悟 读出韵律

  (三)品读诗句 入境悟情 (四)激情诵读 升华情感 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景 激情引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之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计理念:本环节我通过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感悟 读出韵律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并做到字正腔圆,接着引导学生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来。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一环。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试说后,就与同桌说一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我首先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继而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指名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

  在理解这两句诗的.基础上,我顺势抛出两个过渡句: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这是一件什么事?

  接下来对宋朝历史背景资料的介绍就水到渠成。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

  破家亡的年代。

  当同学们了解了历史背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学生多元回答的基础上,我把它概括成: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我适时出示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生读后,我动情地发问: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那在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心情又是怎么样?

  在学生回答后,我随即板书:遗民泪尽 哀

  当学生真正领悟了这种国破之痛后,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一定会悲情更浓、痛味更足。

  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道造成了国破家亡的可悲局面,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当时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我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引领学生到当时的临安去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在指名朗读,我提问: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那么诗人除了为“不见九州同”而悲,还悲的是( )、( )、( )。

  经过一系列感情的铺垫和渲染,再让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读

  《示儿》说课稿 2

  设计理念:

  1、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再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抓住古诗中的感情线索,体现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

  古诗乃作者情感抒发的产物,因此,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词描述的意境。应该是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

  3、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分析教材

  古诗教学从小学低段就开始了,高年级出现古诗,在教学中应该把握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呢?

  我想,一是要注意对古诗知识点的归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古汉语的言简意丰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是要以一首古诗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一类古诗及他们的特点。

  第三,高段的古诗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和诗人及文本的对话。

  《示儿》这首诗,诗人的感情丰富而深刻,陆游在古诗中除了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外,又有对南宋政权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对故土老百姓身为亡国奴,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担忧和同情,以及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所以,引导学生走进陆游,走进古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作为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线索。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借此首诗可以让学生复习、积累、学习,并且加深对陆游这个爱国诗人的'认识。

  教学方法

  1、激发与诗词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词产生共鸣。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营造感人的场景,回忆事物情境。只有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他们带入特定的境界之中,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去。

  2、古诗词由于语言精炼含蓄,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理解字、词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深刻含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凝炼含蓄的句子主要是把它们形象化。采用想象,把含蓄的古诗转化成图画,音乐、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

  3、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学生理解句意、诗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诗词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使他们进入诗意境,从而得到美的陶熏。

  4、加强朗读吟诵。古诗词音韵铿锵,节奏鲜明,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体会感情,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分析讲解无法达到。

  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的运用和古今字义的不同。

  3、积累几首陆游的爱国诗。

  能力层面:

  1、能根据诗歌想象古诗的画面

  2、能把自己收集和积累的诗和大家交流。

  情感层面:

  1、理解诗歌中诗人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2、激发学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3、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喜爱。

  《示儿》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示儿》这首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全诗的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的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乃、祭”2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会借助注释和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谈话法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领悟诗歌意境。在学法上,贯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读、想、说、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直接导入课题,学生交流对诗人陆游的资料搜集,设置悬念“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这样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进诗句,读通读顺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鼓励学生在预习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相机指导朗读,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

  (三)品词析句,读懂诗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及课前阅读写作背景独立理解,小组交流互助说说诗人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什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他们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疑是学之初,思之始。”在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质疑,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学生提出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

  (四)古诗拓展,深化认识

  《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搜集时代背景资料,阅读陆游的其它爱国诗句,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四、说作业

  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我布置学生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主题的阅读课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一个“悲”“盼”“爱国”,浓缩展示了诗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初步的预设。课堂是动态发展的的,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示儿》说课稿 4

  一、设计理念:

  彰显我校高段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即:“五步教学法”,力求把课堂还给

  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示儿》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精读古诗,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

  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的无

  比渴望。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感情。

  四、教学策略:

  1、教法:点拨、诱导。

  2、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语练。

  (二)谈话导课: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氛围。

  (三)预习展示:随意指定某组几号汇报,这样既彰显个性,又提示学生

  注意倾听。师适时评价。

  (四)、生疑、解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五)、知识拓展: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你想到什么?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六)、感情升华:师生再次配乐吟颂这首诗。

  《示儿》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古诗――《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金兵肆虐,北方大好河山沦为金人领土,广大民众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定中原,苟延岁月。陆游自幼饱受战乱,对当时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青少年时期他便在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的种子。虽屡经风雨摧残,却历久弥坚。这首《示儿》是他在生命终点所发出”悲”叹。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被金兵霸占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儿子。其间的爱国悲情感天动地,荡人肺腑。学习这首古诗,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联想陆游所处的时代,联想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进陆游心中,深刻感悟到诗人炽诚热烈的爱国情怀,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三维目标是:

  1、知识能力:学习2个生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疑中探寻,在寻中品味,在品中感悟古诗意蕴美。

  3、情感态度:理解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说设计理念:

  《示儿》是一首古诗,语言平实,但文笔曲折委婉,情感深厚真挚,给人以震撼。因此,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古诗词规律,切实提高人文素养”的理念,让学生悉心品悟,多元解读,深入体会诗人炽诚而热烈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课我主要采用“质疑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吟诵悟读等方式来进行情感体验。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鉴于此,上课伊始,我出示画面,简要介绍《示儿》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结合画面解诗题,自主学习读诗文,合作探讨明诗义。作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示儿》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要完成上面这些任务并不难。学习这首诗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也就是悟诗情,入诗境。我是这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吟诵诗文知“悲”事

  学生静心吟诵诗文,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字――悲,陆游因何而悲?学生由于对诗文已有初步了解,马上就知所“悲”之事――不见九州同。老师相机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入“悲”境

  在吟诵中简介:北宋末年,金兵屡犯中原,朝廷昏庸腐败,无心抵抗,宋军节节败退,金兵长驱直入,很快占领了国都――汴州,还掳去了两个皇帝――宋徽宗和钦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宣告灭亡,从此山河破碎。钦宗的弟弟南逃到现在的杭州,建立新政权――南宋,但他并不想去收复失去的土地,而是割地求和,苟且偷生。夜夜歌舞升平,朝朝饮酒取乐,遭殃的是宋朝百姓,他们饱受战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环节通过音乐的烘托,情景的营造,把学生带入陆游所处的那个悲惨而屈辱的朝代,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近陆游,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三)多元解读品“悲”意

  假设你就是这位垂暮多病的老人,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吗?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中,和诗人同悲共吟:看到山河破碎,可以低声慢吟,悲痛欲绝;看到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割地求和,可以高声怒喝,无比愤慨;看到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以忧心忡忡,愁绪满怀;想到自己重病在床,壮志未酬,可以仰天长叹,无限惆怅;想到有朝一日,祖国统一,语调铿锵,激昂坚定……在这里,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悉心体会“悲”。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个“悲”字,百千味蕴在其中,有痛有泪、有忧有恨、有憾有盼;一个“悲”字是爱与恨的交融,是情与义的化身。谁解“悲”中意?唯有静心吟。个性化的品读让学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情感齐飞。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吟诵中得到熏陶,古诗丰富意蕴在吟诵中得到领会,教与学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拓展链接悟“悲”情

  在学生多元解读“悲”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陆游即将离开人世,他为何什么都不牵挂,而只悲“不见九州同”呢?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陆游相关资料合作探讨,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各个时期的爱国诗句:

  二十岁时,陆游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

  (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直到四十岁他才有机会做一名小军官,而且时常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

  六十八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仍牵挂祖国的统一大业。

  (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直到八十二岁的他还在高唱:

  (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以上这些诗句让学生读读讲讲,弄懂诗意,使学生了解陆游的一生都是情系祖国,心系祖国。这一环节中,相关诗句的拓展链接,让学生凭借诗句走进陆游,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让人物的形象”立”起来,让陆游那博大的爱国形象矗立在学生心中。

  (五)激情诵读抒“悲”声

  在学生感受出诗人伟大高尚的人格之后,我引领学生激情诵读。

  [临终之际的陆游有千言万语要说,但这万语千言只凝成二十八个字(师诵),临终之际的陆游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一首诗(女生诵),临终之际的陆游用他一怀愁绪为我们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全班齐诵)。]

  情以辞发,心随诗动.诵读声中,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感、热烈的赤子情怀感人肺腑;心潮起伏间,古诗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美妙的意境令人回味。

  一个“悲”字,让我们认识了陆游,了解了陆游;一个“悲”字,折射出陆游身上耀眼的光辉。学完本文后,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落实本组课文的要求-----从阅读内容展开联想,借以加深文章的理解,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七、说作业设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课到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实践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向课外迁移。

  1、感情背诵《示儿》并默写。

  2、发挥丰富的想象,将《示儿》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3、收集陆游的诗词或其他爱国诗歌,编写一本小诗集。

  总之,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悲”为切入点,创设情景,搭建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悉心品读,追“悲”溯人,走进陆游内心,让学生充分地感悟陆游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在诗的王国里心随诗动,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情感得到熏陶,让学生在对诗的品味中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示儿》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抓住古诗的情感线索,体现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

  古诗乃作者抒发感情的产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意境,这是我教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以教材为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因此,这节课,我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去收集、积累更多的爱国诗,并以《示儿》为起点,开始训练学生从内容想开去这一单元新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能力目标: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1、激发与古诗内容相同的情感,引导学生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2、借助注释,采用小组探究学习方式理解诗意。

  3、设法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与文本对话。

  4、加强朗读吟诵,以读升情。

  5、通过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农民很悲伤……)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寻欢作乐;他们在游山玩水;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是呀,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情怀——板书:爱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

  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

  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

  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示儿》说课稿 7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

  (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个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拟场景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示儿》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 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 想象创新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 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说课稿 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各自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六、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七、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示儿》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2、体会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3、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像诗歌民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对于陆游,大家并不陌生,他85岁临逝世前夕,作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也是最感人的诗,这是他名垂千百的遗嘱。我们今天学习他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提问:我们在以前学习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等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了解背景

  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课件出示:

  元:通“原“本来,只。定:平定、收复。同:统一。王师:皇上的军队。九州:全中国。无:匆,不要。

  乃:你的。翁:父亲。

  (4)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了解诗的大意。

  (6)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板书:渴望收一失地盼望祖国统一

  (7)学生质疑。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三、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读。

  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日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渎边想。

  ③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眩,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堵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问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我死不眩目哇!

  ④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玫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渎,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即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期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应热情。(板书:爱国)

  背。

  在前熟读的基础上试背。

  四、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示儿》说课稿 11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列的爱国情感。

  2、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理解陆游临终前最牵挂得事。

  3、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4、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教学步骤:

  一、引入,揭题

  1、播放《七子之歌》。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听到这熟悉而又优美的旋律,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学生发言:澳门回归,普天同庆,百年屈辱,今日昭雪,祖国强盛,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毕生心愿。

  2、可是在七百多年前,一位八十六岁高龄的重病垂危的老人,在临终前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投影此诗,板书课题《示儿》。

  二、介绍作者,初步朗读

  1、临死前写这样一首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介绍以下这首诗的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投影陆游画像。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投影此诗)指名读,正音纠错。

  三、指导理解诗意,体悟情感

  1、你认为这首诗有哪些重点字、词?你如何理解?(生质疑解难)

  2、听老师朗诵这首诗,也许对你的理解有帮助。

  3、自己读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思,读懂哪句说哪句。

  4、生质疑解疑谈体会:(投影陆游躺在病榻上叮嘱儿子的图片)

  (1)在诗人心中,临死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2)你认为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才能如此牵挂祖国统一大业,以至死不瞑目?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此时假如你是陆游,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读出来呢?同桌互相研读、指名读,体会诗情。

  6、背诵,默写。

  四、激情、拓展

  1、播放《七子之歌》。师引导:七百多年前,大诗人陆游盼祖国统一死不瞑目,如今,九七年香港回归,九九年澳门回归,举国为之欢庆。可是,还有一个海外游子——台湾至今还未回到祖国怀抱。这使无数炎黄子孙朝思暮想、翘首期盼。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台湾亲人的呼唤,写下我们盼望祖国统一的一片赤诚之心。

  2、配乐,生写诗,交流。

  3、课外拓展,情境描写。创造性的又切合实际地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怎样回答的情景,把它写具体,也可分角色表演(语文活动课上进行)。

  五、下课铃声即将响起,可我们的心早已飞到了宝岛台湾。听,国歌声响起,全体起立,让我们高唱国歌,牢记肩负的重任,盼祖国早日统一,祝祖国永远强盛。

  点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确有所得。

  1、牢牢把握思想主线,高唱爱国主旋律。本课结合实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在由本诗引申到台湾还未统一时,让学生写诗表达盼归之情,学生情动而词发,使学生情感写作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结束时,国歌声响起,使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感情得到了升华。

  2、教材处理独到,课堂教学流程清晰,一环扣一环,有阶梯性,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

  3、注意了语文知识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对音乐和诗的感悟能力,质疑解难、自学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

  《示儿》说课稿 12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平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示儿》说课稿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4、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程序

  一、导语

  1、齐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古今中外的爱国之士有很多,而书写爱国之情的文章更多。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另一首书写爱国的古诗——《示儿》。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紧扣主题直接引入,有利于迅速把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自主品赏,学习《示儿》

  (一)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运用工具书和对照注释,并用上节课学到的学习古诗方法,自主去学会它。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求,知晓方法才好真正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品赏各环节,即有的放矢,有路可寻。

  (二)识诗人,解诗题。

  1、同桌或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

  2、发言交流。

  (三)巧抓字词,明诗意。

  1、请同学们运用工具书和对照注释读诗,抓字词,看看能不能读懂,同桌或前后桌讨论。

  2、先说说重点词意,再说诗句之意。

  3、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学生说并相互补充)

  4、齐读全诗。

  (四)反复研读,悟诗情。

  1、过渡语。(要深入理解,我们还得怎样?)

  2、自由练读,思考:诗人临终前,最悲伤(或牵挂)的是什么?

  3、回答并谈体会(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

  4、思答:诗人说“死去”虽不见可他终信所以叮嘱儿子(投影让生思考并用原文答)。

  5、指导朗读,同桌练读,深入体会。

  6、自由竞读。

  7、表演情境。(同桌或前后桌互扮演诗人与儿子,以对话的形式演示诗人临终的感人场面)。

  8、学生自由谈关于此诗思想感情的体会。

  9、自由读背。

  10、自由试背和齐背诵。

  11、小结: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册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让他们另忘了在家祭时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充分放手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相关的工具书等充分进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既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又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三、对比体会,选读扩展(投影出示)。

  1、对比体会,加深感悟(让学生以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作比较,加深学生的感悟)。

  2、投影选读杜甫和陆游的`其它爱国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两首诗的异同之处,加深感情其内涵中的微妙之处。同时,扩展选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开阔视野,感受诗歌的博大情深,而且能提高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认知基础。]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2、课后练习2。

  3、搜集其他爱国诗篇并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去学习它们。

  [设计意图:此环节不仅侧重于巩固课内的相关知识,而且更侧重于课外知识的适度延伸和学法的巩固与运用。

  (附)、板书设计:

  《示儿》

  (南宋)陆游

  九州同

  告乃翁

  盼望

  心愿

  (热爱祖国)

  死____悲

  [设计意图:紧扣课文内容,用关键词句简洁明了的体现古诗的内容与中心,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把握和理解课文。

  《示儿》说课稿 14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同步练习

  原文:

  示儿(shìér)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练习:

  1九州在诗中是指——————乃翁是指——————

  2这首诗看出作者————————的情怀

  3作者希望【王师】是——————————

  4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

  答案:

  祖国你的父亲不忘收复中原,祖国统一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是故都汴京回归祖国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赏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