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
- 高中化学说课稿 推荐度:
- 高中化学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一中的刘亚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二课时。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已有两年多,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我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已逐渐领悟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今天我就以氯水性质的“科学探究”为载体谈谈我对新课程的理解。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理念是有效教学的保障,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
“科学探究”的理念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自然领域或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将该理念运用于新课程下的教学就是想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前,我运用“科学探究”模式进行教学时,是从情境创设到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出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按照我的问题一步步探讨并得出结论。这种“探究”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却缺失了学生提出问题部分,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种不够完善的“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新课程下的“科学探究”该如何完善呢?我认为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体验独立完成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究活动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加深对氯水性质的认识。
(那在学习氯水性质之前,学生具备怎样的基础呢。)
三、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习了氯气的部分性质,对本节课的学习有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
能力层面: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完整的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加强
心理层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但对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必须做好有利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能力的提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学生的学情对氯水性质的学习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氯水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中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并能说出氯水中含有的粒子及其性质。最终,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情境、问题与能力相结合。把情境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把问题作为学习的生长点,把能力作为学习的落脚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科学探究”教学方式的尝试和应用。
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有:创设情境、构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同时发现新问题)五个主要环节。
首先我以这样一种方式导入新课,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矿泉水瓶的氯气,同时让几名同学再次应用闻气体味道的方法感受氯气的味道,随后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儿闻到过这样的气味?这样从日常生活入手,应用学生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接受;从生活中体验氯气的用途:消毒;继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氯水性质的“科学探究”》。
接着我将一定量的水加入矿泉水瓶,迅速盖住盖,震荡。学生观察发现矿泉水瓶瘪了,说明氯气溶于水了,再将新制的氯水分给实验小组,这便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对象氯水,你想要研究氯水的什么呢?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大多数同学说出了研究氯水的性质,老师追问:那你打算怎样研究呢?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方法较多,但这些方法多是一些尝试,如何全面掌握氯水的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得出应先预测氯水的成分。接着让学生按实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猜测氯水中含有的粒子,并对其检验提出合理的验证方案。
接着汇报交流,在该阶段,首先丰富了猜测结果、改进了实验的验证方案。让实验验证环节中的目的性更强、实验操作更加有效,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怎样去猜粒子,怎样去选方案。学生能猜测出含有Cl2、H2O,可能含有H+、Cl-,但大部分猜测不出HClO,当然在这一阶段不是扼杀学生的某些猜想,比如说:OH-、更有同学直接说出含有次氯酸。这些都有可能,教师应做好各种情况的疏导。并对实验的验证方案给予正确评价,要能发现学生的亮点,激发学生兴趣。要让学生形成选取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不会产生异议的实验方案的方法。
这时学生对其想法有极强的探求欲,便进入实验验证阶段,要发挥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在该阶段中学生急于知道预测的结果,在实验操作上可能产生错误,老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教师组织汇报交流,学生对是否有H+有不同意见,教师引导,汇报现象:放入Mg条产生气体,但同时黄绿色褪去;将氯水滴到PH试纸上褪色;将石蕊溶液滴入氯水中溶液仍为无色;让学生讨论分析现象;学生得出:1、一定有H+;2、无法解释,氯水中加入石蕊无明显现象3、氯水具有漂白性,这时教师【提供方案】大家试着将氯水逐滴入石蕊溶液中观察,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完善了结论,最终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同时掌握对某些反应相互滴加能反应出本质。
总结汇报得出:氯水中含有H+、Cl-、Cl2、H2O;同时氯水具有漂白性。在刚才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已经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如何让学生独立探究?我【追问】现在你想研究什么?研究氯水的漂白性。如何研究,学生能说出:漂白性是哪种粒子引起的。分析:H+、Cl-、Cl2都没有漂白性,那……。【猜想】Cl2具有漂白性;Cl2与水反应的产物具有漂白性。产生了很有价值性的探究问题。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教师要予以指导,体现了教师作为指导者作用,学生最终得出:用一干一湿的有色纸条放入氯气中观察现象,或类似的验证实验,当时还有一个实验小组提出“用煮沸后的氯水检验漂白性”首先是对其想法的肯定,在征得该组同意后,我先让这组同学使用其它同学方案验证,等等便能知道其原因。“好事多磨吗”【实验验证】【汇报结果】Cl2没有漂白性,是Cl2与水反应生成的某种产物具有漂白性。在学生思想鼎沸,情感体验最高的时候,我直接告诉学生这种漂白性物质是HClO,这是因为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这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然后让学生结合对氯水的认识写出氯气与水的反应。次氯酸有怎样的性质大家结合课本P84页上半部分总结归纳HClO的性质,从中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同时解决了不用煮沸后的氯水检验漂白性的原因,关注每一位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最后总结整理形成两条主线,知识线和方法线,在知识线中体现一种对混合物而言成分决定性质的思想。
对于方法我让学生明白,有时这种技巧和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也是应了那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这便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课堂小结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作业】请根据这节课的经历谈谈你对“科学探究”这种研究方法的理解或感受,并写成小论文与大家交流
六、教学收获
1.学生收获:
通过对氯水性质的科学探究,首先是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了氯水的性质,熟练了实验的基本操作;
2.教师收获
本节课知识较简单,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要让你的方法有可操作性,可迁移性。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教育最终应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2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散系和它的几种分类,谁能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你来说下!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把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了三点,下面老师做下总结补充: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 。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
(2)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有九种组合方式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
(3)溶质粒子直径比较:溶液小于 1 nm;胶体 1~100 nm;浊液大于 100 nm 。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区别溶液、浊液的胶体的一个特殊性质———丁达尔效应 。
二、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请看,桌子上有三个小烧杯,分别装有 25 毫升的蒸馏水、硫酸铜溶液和泥水,现在老师将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腾的水中滴加 5~6 滴三氯化铁饱和溶液 。好,我们继续煮沸,溶液变成红褐色了,停止加热 。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烧杯里生成了什么呢? 对,这个时候已经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我们将三个烧杯放在暗处 。好了,下一步实验我需要台下一位同学和我一起完成,好,你表现最积极,你上来吧! 老师会分别用激光笔照射三种液体,这位同学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有什么实验现象,一会儿由这位同学告诉我们答案 。
师:好了,实验结束了,这位同学,你来跟同学们说下你看到的`现象吧 。
师:谢谢这位同学,请坐,这位同学说,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就叫丁达尔效应,它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
三、联系生活,加深印象
师:丁达尔效应作为自然界中一种奇妙的现象,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见过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
师:好了,同学们,观看过图片,是不是觉得,自己对丁达尔效应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呢?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这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呢?
师:嗯,非常好,今天我们观察、定义并解释了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还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希望大家可以形成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其实胶体的世界远不止这些,更美妙的还有它的电泳与聚沉,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 。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3
怎样使化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我们发现开展说课活动是一种比较有用的做法。“说课”是青年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青年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但不管是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还是已在教育战线上工作过多年的中青年教师,往往对“说课”一词并不熟悉,一些老师不知道什么是说课,不知道怎样进行说课,不知道说课与上课之间的区别,中公教师考试网整理了中学化学教师资格说课技巧文章,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谈谈化学学科的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狭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广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组织形式。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促进教师深入备课,提高教师素质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
二、说课的主要内容:
化学学科说课的主要内容是:1、说教材;2、说教学方法;3、说学法指导;4、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具体材料。因此,说课首先要求教师说教材。分析教材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如何认识每一课时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进而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为什么能称之为“把关”老师,也就是因为他们
熟悉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要点和关键,并善于抓住这些知识关键点来指导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确保教学质量。分清每一课时教案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是青年教师必须下功夫掌握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2、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的要求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讲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明确的目的要求,教师安排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才有依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要定得明确、具体,这样才能切实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制定目的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准确地确定若干条。教学要求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可能达到的程度,然后定出具体要求,不能要求过低,也不能凭空拔高。目的要求的制定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要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第二,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第三,要求学生接受哪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的要求确定之后,还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具体说明制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依据。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知识系统中,有些内容是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对于巩固旧知,学习新知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领会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学习水平来准确地确定难点,以便在教学中巧妙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这些都需要“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由于各单元、各章节、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不同,因此各自的重点、难点也不同,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课标要求,要根据所说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说课者要将这些内容,即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述说清楚、具体。
(二)说教学方法
教师说教法,不仅要说选择哪些教法,还要说清楚为什么。教师要说好课,就要研究教法,研究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教法的改进与创新。
对于说教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做到教法合理优选,有机结合。
教法多种多样,且各有优势和特点,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以选用演示法、观察法;以理解为主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实践为主的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各类教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要有针对性地选用和灵活组合,才会发挥其更大的效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要准确、具体、针对性强。
说课者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阐述选择教法的理由。选择教法的依据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与之相适合的教法。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教法就会不一样。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就要相应的选用以各种方式的讲授法为主,结合运用谈话法和演示法等;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形成学生技能、技巧,就要相应的选用以练习法为主,结合运用实验法等。
(2)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师自身特长选择相适合的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学习离子反应的起始课,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是学生现在学习以及以后从事化学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说学情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习过溶液导电性的有关知识和酸碱盐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来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的电离,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交流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说重难点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难点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分组讨论,并归纳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置如下:
环节一:课程导入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回顾初中所学的溶液导电性的有关知识,并请同学作答,在此基础上介绍NaCl、KNO3、NaOH等固体分别加热到熔化也能导电引入电解质的概念
环节二:实验探究
那么究竟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探究,并归纳总结。
环节三:观察讨论
通过多媒体观察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并对电离方程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的本质。
环节四:思考交流
设置“思考与交流”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出碱和盐的本质。
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完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进行适当的课堂训练能够判断出哪些物质是电解质,会书写电离方程式。最后布置课外作业:探究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的实质有什么不同。
七、说板书
另外我的板书清晰明了,以条目式来显示本节课的重点。
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板书: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因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性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面,下面我将逐一为大家介绍。
首先,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合成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无机化学主要包括无机物质的基本性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其中,元素周期律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基础,它揭示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规律性,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有机化学主要包括有机物质的基本性质、碳氢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醇、酚、醛、酮、羧酸、酯等方面。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化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物理化学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量子化学等方面。其中,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如热容、焓、熵等,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量的测定方法的学科,是化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其中,定量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质量的测定方法,如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光度分析等,对于化学实验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面,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水平.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理解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理解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重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水平。”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实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理解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水平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但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展开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但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升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水平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相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有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实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能够评价这个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水准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
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能够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
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因为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对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个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实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实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动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理解,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理解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实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注重的提升。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能够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动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但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水平、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实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准。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简单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简单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问题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指导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通过合理有效的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2、情境激学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实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实验促学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媒体助学
通过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努力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并做好相关的预复习工作,做到温故知新。
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进行自主学习等活动,在思考、观察、实验及交流与合作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与本节相关的化学现象,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会”、“会学”、“乐学”。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归纳、总结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影响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补充的演示实验得出;应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虽然是教学难点,但由于学习要求不高,所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来完成,能达到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简单分析、认识即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节课设计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活动→自学理论依据→交流归纳总结”。
具体的课堂教学程序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本节课的引入可结合视频和图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不同的反应,反应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说:爆炸反应速度是相当快的,一幢20层的高楼,在不到10s中的时间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为什么不同的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会不一样呢?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接着指出:“反应物的性质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来控制反应速率,请大家结合学过的反应或是生活实际讨论有哪些外界条件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讨论归纳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种引入方式,在上课伊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完成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自主完成实验探究,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交流,主动建构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如:请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探究某一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用品:
试管、锥形瓶、试管架、量筒、药匙、保温杯(内装热水)、气球
铁片、铁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盐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合理、有效性,教师应作如下指导:
①如何设计实验?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即探究什么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反应物,知道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进而采用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条件的改变,即进行实验设计时,只考虑有一个条件是变量,其余条件保持不变。
③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指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几方面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探究。具体实施如下:
每组都提供一定的实验用品,可分别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选择相应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分析。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8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很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很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实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协助学生用准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但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理解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很多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离子反应。
水平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水平和一定的实验探究水平。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水平,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理解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水平;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理解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实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实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卤族元素复习”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20xx年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因为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实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使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对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水平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升学生观察水平和实验水平。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观察水平和动手水平。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所以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⒈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⒉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⒊例1的讲评:使学生理解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 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使用物质结构相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 X-的还原性
3、 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实行评价)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使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使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择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 NaCl溶液、1mol/L KI溶液、1mol/L AgNO3溶液、稀HNO3)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 ml 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
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① NaCl Na2SO4 ② NaCl Na2SO4 NaBr
③ NaCl Na2SO4 I2 ④ NaCl NaI Na2SO4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⑵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9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文《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 练 提问 讨论 归纳 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
“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氧化剂 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 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 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 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二课时:蒸馏和萃取。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属于人教版化学1第一章第一节课题1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化学已经初步了解过蒸馏实验,但涉及不深且未真正操作过。本节课继上节粗盐提纯实验,从固液分离到液液分离,蒸馏以及萃取实验的学习和操作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由于学生刚进入高中,虽然初中时已经学习过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操作,但是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依旧欠缺,且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以及其中需要注意的点,并鼓励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来。
(过渡: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掌握蒸馏、萃取和分液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掌握Cl-的检验方法。
2.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3.激发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逐步形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蒸馏、萃取和分液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在海边,渔民可以怎样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将盐水变为淡水,引导学生思考后进入新课的学习。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事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蒸馏
首先利用“我们饮用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提问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自来水不是纯净的水,其中还含有Cl-以及其他可溶性杂质。紧接着提出该怎样检验自来水中存在Cl-,学生能够回答出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可以检验,但是很明显此方法只能检验Cl-的存在而不能除去Cl-,那么又该如何除去Cl-得到较为纯净的水呢?
在这里我会适时联系生活进行引导,让学生想一下在家中烧开水的时候锅盖上常有水珠出现,结合这个生活实例思考如何得到纯净的水,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发现想要得到纯净的水,可以先将水加热变为水蒸气,再收集冷凝后的水蒸气得到纯净的水。对于怎样确认冷凝后的水是纯净的蒸馏水,学生能够根据刚刚Cl-检验的方法想到如果冷凝后的水中不存在Cl-,则得到的水是纯净的蒸馏水。
通过一系列由简入深的.问题以及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记忆更牢固,体现出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得到生活中制取纯净水的方式后,我会通过视频展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蒸馏装置的组成、每个装置的作用以及蒸馏经过了哪两个主要的过程,并思考通过这套装置得到纯净的蒸馏水的原理。师生共同总结出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的作用以及蒸馏原理。考虑到蒸馏装置中冷凝管中的冷凝水通入方向是个关键点,我会请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思考冷凝水下进上出的原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冷凝管作用的理解和应用。最后,再次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在蒸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由此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和严谨的态度。请各个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这部分我采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体验化学实验过程,并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和注意点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萃取
在学生掌握了蒸馏操作之后,我会给学生们讲解第二种液液分离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萃取和分液。首先展示梨形分液漏斗并讲解其作用和用法,尤其仔细讲解检漏操作需要注意的点,在这过程中结合我的示范,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分液漏斗的检漏操作。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后让学生尝试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细心进行实验操作,思考分析产品在哪层。萃取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上下层液体的流出方向,我会先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操作再让学生自行操作,完成分液操作的学习。
我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通过讲解加示范的方式让学生规范掌握萃取和分液的操作,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其原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逐步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的收获,解答导入时渔民用水的问题,既检测了学生对于本堂课的掌握程度,又可倡导学生珍惜淡水资源,提高学生将化学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意识。
最后布置分层作业:思考混合液体中含有多种组分的话,如何通过蒸馏装置分别得到各个组分,所用装置与本节课所学有何不同;并搜集淡化海水的其他方法。这样分层的作业设置,一来使学生加深对蒸馏原理的理解,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二来搜集形式的作业设计也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有关蒸馏和萃取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以上是高中化学《蒸馏和萃取》说课稿,更多教师招聘面试备考资料,请查看教师招聘面试备考频道。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1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1课时的内容:甲烷的性质。本着学会、会学、乐学的原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2的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内容为甲烷的结构,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包括甲烷的氧化反应和甲烷的取代反应。甲烷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又是学习烃的入门,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对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学习烃、烃的衍生物及接下来学习的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过渡】了解完教材再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对有机化学以及有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在高一化学中已经学过物质结构的知识,如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本章的理论基础。甲烷的其他名称“瓦斯”“天然气”等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能接触到的名词,因此,学生对此物质或多或少会有些经验基础,可以顺利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会写甲烷的结构式和电子式,能识别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2、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3、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
4、深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哲学思想;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烷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取代反应的含义。
【难点】
理解甲烷分子结构决定了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了: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过渡】下面我将着重说一说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带着学生一起回忆曾学过的碱金属、卤素、氧族、氮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等无机化合物;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非无机化合物。指出前者称之为无机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即将学习和讨论的一类重要的物质——有机物。由此引出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学习。
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几种有机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机物的元素组成,帮助学生明确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简单区别,从而引出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甲烷的结构
我会先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向学生讲解,甲烷之所以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原因。之后,请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接着,我会介绍甲烷的分子正四面体结构,组织同学们用橡皮泥和牙签制作出甲烷的分子模型,并展示实验室中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甲烷分子结构的印象。
2、甲烷的物理性质
我先通过从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关于甲烷应用和物理性质的趣味资料),请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学生能够得到甲烷的俗名、气味、密度水溶性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从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对甲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推断气态物质密度大小的方法。
3、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这个知识可以甲烷常做家庭燃料展开,请学生推测甲烷燃烧的产物,我通过视频演示将燃烧产物上罩一个小烧杯、及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并请学生来板书燃烧的方程式。同时纠正学生易错点及注意点,如要把方程式中的等号改成箭头等,并提醒学生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验纯。从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甲烷的取代反应
分别展示甲烷与氯气在有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反应的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反应,新物质为白雾和油状物。学生容易得出白雾为氯化氢,但其他有机产物的推断稍有复杂度,我请以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请他们根据元素守恒从元素组成上来推测反应的产物,经过讨论后能得到甲烷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替换了,我对他们的猜想进行肯定,并顺势请他们写出方程式,指出学生误区,即这个反应确实发生了,但油状物并不是一个氢原子被替换后的产物,并向学生介绍这一反应的步骤、对应的产物及状态。之后,引导大家注意到对比实验的区别之处,认识到光照是甲烷和氯气发生反应不可缺少的条件。趁势请学生写出方程式,接下来通过视频动画展示甲烷与氯气反应时分子模型的变化,验证学生的猜想。最后指出氢原子被替代的反应就是取代反应,请学生总结取代反应的定义。
取代反应在有机化学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反应类型,而甲烷的反应是学生学习取代反应的开端,因此地位至关重要,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串,抽丝剥茧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该反应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提升
为巩固新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将趁热打铁,呈现两道习题,通过提问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畅谈收获,体验收获与成功的喜悦。
最后布置作业: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异同。
七、说板书设计
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为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本节的知识,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放在金属和非金属的之后构成氧化还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原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的硫酸,从性质上来说,不但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让学生在已往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关系。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接下来HNo3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已知的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①、通过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问题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回归理论的良好化学学习习惯。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原有认知情况:对酸的通性比较了解,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和稀释的方法。但在课堂上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无接触。
2、学生认知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停留在表面的识记,未养成通过实验、逻辑思维分析物质性质的习惯。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做过几个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结论五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激发学生主题性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获得新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时事新闻导出问题:
①播放宜昌硫酸泄露事故新闻
②观看录象后提出问题:
A、为什么现场烟雾腾腾?
B、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人员伤亡?
C、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空气污染?现场刺鼻的气味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
D、为什么消防队员要用水稀释浓硫酸?
2、解决问题复习性质
①解决问题A并复习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②解决问题B并复习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浓硫酸为什么会造成空气污染呢?
3、进行假设展开探究
①探究实验
A、目的:浓硫酸泄漏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B、硬件: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浓硫酸、PH试纸、品红试纸、铁钉、铜片、氧化铜、水泥路面碎块。
C、由学生进行假设,边假设边讨论验证假设的方案:
(A)浓硫酸是一种挥发性酸,挥发出硫酸气体。
(B)硫酸和路面上复杂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一种。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讲解:可见浓度的'变化,有时也会引起性质的变化。
过渡:那有的同学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那为什么稀硫酸常温下可以和铁发生反应,而浓硫酸和铁在常温下混合却没有明显现象呢?
5、引出问题继续探究
①目的:浓硫酸和铁钉混合后无明显现象的原因;
②归纳的出钝化,及浓硫酸的保存和运输。
6、总结性质引出用途
①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D;
②性质决定用途,通过性质的复习引出浓硫酸的多种用途,并用投影展示浓硫酸的用途。
7、思考巩固
①演示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
②问下面几个问题:
A、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B、为什么反应中蔗糖的体积会膨胀?
C、请设计实验验证蔗糖和浓硫酸反应后的产物(装置图以及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8、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硫酸
一、浓硫酸的性质
1、溶于水放热;
2、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3、脱水性按2:1夺取有机物中的H、o使有机物碳化;
4、氧化性。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CuSO4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
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3)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4)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习题:例1填空: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
例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铁丝的质量大。
(3)课前的那则广告,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为什么?
例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5)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
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6)课后作业
1、复习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第二节化学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美观、实用)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白色固体蓝色固体白色固体蓝色固体
无色溶液蓝色溶液无色溶液不溶于水
NaOH + FeCl3 --- NaCl + Fe(OH)3
褐色固体白色固体褐色固体
无色溶液红褐色溶液无色溶液不溶于水
NaCl + AgNO3 ----NaNO3 + AgCl
白色固体白色固体白色固体
无色溶液无色溶液不溶于水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
种类、质量、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3、应用
七、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定律,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律文。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
我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让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引导学生复习金属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提出问题: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类型属于哪一类?
这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用双线桥法表示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
(2)通过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作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让锌失去的电子在闭合回路中发生定向移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电子定向移动的闭合回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
(3)通过分析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电能,依据能量守恒原则,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那么电能到底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呢?和学生一起分析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
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问题: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依旧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我把学生分为四大组,共八个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
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电流的流向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见学案)
(四)学生小结升华新知
课堂小结,让学生在学案中自己小结,能使学生体会到一堂课中的乐趣和收获,老师做要点补充。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44页1题、2题
2、(选做题)制作水果电池。
五、板书设计(略)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说课稿05-28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29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05-24
高中化学教学的工作总结12-01
高中化学培训的心得体会05-29
母鸡说课稿07-26
《画》说课稿08-05
《内能》说课稿08-05
《小池》说课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