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地形》说课稿

时间:2024-08-07 10:29: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陆地地形》说课稿

  •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陆地地形》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陆地地形》说课稿

《陆地地形》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内容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是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世界海陆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大致的认识与掌握,初步形成正确的地理位置观,同时在前面已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通过本节读图训练,可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等方面能力,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章节的内容在教材和学生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

  本节的具体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能让学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以及海陆分布的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峡等地理事物。

  (3)让学生能在地图上正确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掌握重要大洲的分界线。

  以上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运用读图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让学生建立世界地图的空间认知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3、重难点

  1、重点在于正确认知海陆分布特点,能在地图中正确指认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难点在于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也就是说学生在认读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的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

  二、说教法与学法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直观感受大于抽象思维,本节教学尽量符合新课标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读图、拼图和画图游戏是他们很喜欢和擅长的一种方式,所以我将“读图、拼图和画图游戏”这种小组活动式的教学方法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拼图和画图游戏,使更多的学生以欢愉的方式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加深印象,初步形成头脑中的世界地理观。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新授课的类型,具体程序如下:

  1、布置预习和教具准备

  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电子版、七大洲轮廓模型、空白经纬网图纸等教具。

  2、新课教学

  (1)教师上课时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地球仪形象直观,引发学生兴趣)。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全球海陆分布的格局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多于陆地。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陆地为1.49亿平方千米,占29%;海洋占71%。

  (2)学生结合教材32页的地图和文字,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教师在投影屏幕上播放出相关示意图,让学生完成,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

  (3)教师在投影屏幕上放映出世界地图,结合教材33页的内容,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让学生继续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去认识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大致轮廓和相对位置,教师巡视并答疑。自主学习过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投影屏幕上展示一幅世界空白经纬网图以及七大洲轮廓图,先做贴图演示(把各大洲图贴在空白经纬网的相应位置)。把该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位同学,把准备好的`空白经纬网图和各大洲轮廓纸片分发到各小组让他们自由协作拼图。(拼图游戏,此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完成此活动后,为巩固学生对七大洲的认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铅笔“一笔画世界”方法完成教材33页活动3的内容。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准。

在学生能较好掌握七大洲位置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式自主学习四大洋的知识,也请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标出四大洋的名称,其他同学在书上完成。

  (4)大洲与大洲的分界线,让学生从教材34页的活动4中完成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亚洲与北美洲、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教师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并识记。

  (5)请一位学生小结本课内容,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本节知识。

  (6)板书设计

《陆地地形》说课稿2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本课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要求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形图,归纳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特征。

  2、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活动,初步形成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

  2、通过组织讨论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通过读图用图方法的指导,培养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地势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说明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而后者因为学生年龄偏小,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总结出来。据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地理,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据此,本节课应重点采用读图导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为主,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图中提取有信息,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从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入手,让学生思考回答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参照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地形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绘制“我国各类地形百分柱状图”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出我国地形“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在让学生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两大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运用一组地图和卫星图片,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入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主要任务。

  ●指导读图、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的教学

  从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的地形”图入手,通过连线练习、判读地形区景观图片,进而让学生思考回答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类地形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在柱状示意图上展示山地所占比重,要求学生绘制其他四种地形的柱高。(在学生绘图间隙,教师绘板图,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展示学生绘制的柱状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哪两类地形所占比重最大,得出“山地高原面积广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绘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我国地形特征。

  第二部分——“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教学

  先让学生了解地势的概念,再利用课件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观察我国地势从东到西按海拔有什么明显变化,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指导学生阅读“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为使学生建立剖面的概念,可对比生活中切蛋糕的场景。对比课件展示的两幅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判读哪幅示意图与我国地势特点相吻合。

  之后在板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图,找出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将它们落实在板图“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并完成学案中的填图练习。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从解析地势概念入手,通过教师绘图的动态过程,以及对学生读图、记图、填图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地势特征的认识。大胆将地势剖面与蛋糕切面做类比,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习难度。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1、举例说明不同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我国的地势特征对降水有何影响?

  3、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河流(流向、水能)有什么影响?

  4、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交通(水运、陆路)有何影响?

《陆地地形》说课稿3

  一、指导思想:

  设计“地形地势特征”一课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六大基本理念,通过教师的指导,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科学严谨的认真治学态度;另一方面,达到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中国地形图及相关资料,说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各类地形所占地重尤其是高原,山地和平原所占地比重,树立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运用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了解各阶梯的地形种类及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精神和情感。

  3、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结合生活时间知识,通过分析说明我国地势特点中蕴含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说教材

  (一)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地形复杂,高原山地面积广大”这个特征,教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配合五种地形景观图,以抽象和形象相结合的方法来阐释。教材通过读图题,让学生直观领悟“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关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则利用数据“说话”,通过绘制百分比扇形图来深化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至于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则利用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所见所闻来讨论。既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又可以突出对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个特征,则是从概念入手,防止与“地形”混淆。教材给出了图2.2“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及沿北纬36°地形剖面”,使其特征一目了然。另外,还设置了“活动”三个问题,这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避免了盲目性。在介绍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内容时,应分别在学生完成了第一、二个问题后进行。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牵涉到地势对河流流向,流速等水文知识,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深刻,因教材没有任何补充和铺垫,学生活动时是有困难的,教师可在此多做些启发,提示和搭桥引路活动。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通过学习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使学生学习技能得到提高,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情感是教学重点。

  2、分析我国地势特点,说明这个特点蕴含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树立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体验式和探究式,客观有效教育的方法。

  1、体验式

  这是一种比较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在本节课中,我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设计有“谈自己旅游景观等环节,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亲自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学习用具制作出精美的百分比图片,展示自己制作过程和感受,在这些实践体验过程中,将原本抽象枯操的内容变得亲切熟悉、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式

  敏锐抓住本质问题,把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形成多元化的有侧重点的教学方式,这是地理新课程课改革目标客观有效途径之一。我在这节课里,在教学“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时,紧紧抓住“我国的地势对航运、水电开发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将此问题具体的探究,然后选出中心发言人阐述本小组的观点,教师适当的补充和点评,客观体现了知识的拓展和落实,也对提高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极有裨益。

  六、说学情

  初二学生的元认识能力持续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本节内容是单元的第一课,内容虽然不太多,但比较抽象,难度还是较大的,要靠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来维持高度紧张的学习不现实,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做到张池有度,既有静心感悟,又有畅所欲言;既有认真读图绘图,又有大胆创新反思,使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考虑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我在设计问题时,尽量以课文中的问题为主,这样既精简又精华,做到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富有趣味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有机会获取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白技能和能力,尤其是读图绘图能力。我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尽可能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形地势特征的欲望,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能在此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辩证观,将有利于其终身发展。因此,我从生活案例中引导学生,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事例和问题去引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展开讨论,引发思考,激起学生探索我国地形,地势对行业,乃至人民生活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更加全面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

  七、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可设置旅游情景,国庆长假刚过,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到哪里参观旅游了,介绍自己在途中所看到的各种地形景观。

  2、通过学生自主说或指名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在倾听中可作适当引导和补充,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地,流畅地叙说。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在观图中思考,在合作中讨论探索,在协同绘图中提高技能,在汇报展示中落实,补充知识,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理解重点,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层层推进,深入扎实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学生回忆旧知。回忆七年级学过的地形概念和五种常见地形。

  2、观察图2、4及相关图片,多媒体图展示。学生也可自己观察书中的图先了解“中国地形区”的概况。

  教师作指导,后独立完成连线题。

  3、展示图2、1“中国的地形”及其配套的五幅景观图片。学生仔细观察。

  4、学生同桌间边观察边议论,说说每幅景观图的地形特点。教师明确提示:1、说出图中主要景物。地面状况及海拨概况,后引导学生完成读图题第2个问题。

  5、教师补充并小结:1、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每拔200米以下;2、高原地面起伏和缓,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3、山脉(山地)坡陡,沟谷深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4、盆地四周高中间低;5、丘陵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海拔一般不超500米。

  6、学生完成读图题第3个问题。1、全体朗读P23两段课文。

  2、学生直接回答,完成后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7、拓展知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绘制地形百分比扇形图。

  (1)分小组,以合作的形式根据数据绘图。

  (2)教师明确要求:1、以前后桌或同桌为小组,认真阅读“活动”中各数据,然后绘制一个百分比扇形图;2、小组成员自中,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参与完成;3、教师在学生绘制前要给学生提示,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在图上标出相应比例,涂上不同颜色,做出图例和注记。

  (3)完成最快的`三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上台来,用幻灯展示绘制完成的地形百分比扇形图。教师作点评。

  8、学生思考P24“思考”题。

  (1)结合四幅图仔细观察。

  (2)教师提出完成“思考”题的具体要求。

  1、男同学从山地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影响这方面去说;

  2、女同学从不利的一面去说。

  3、抽两组从不同方面的正、反方去作辩论回答。

  (3)教师指点、补充:有利影响如山地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林业,许多山地风光优美,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等;不利影响如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三)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地势分布的特点。

  1、出示P25的图2.2,指导学生观察。

  2、结合“活动”题中第1.2个问题进行指导。

  1、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图,根据海拔的高低变化来回答第1个问题。得出:从A点到B点海拔呈下降趋势。

  2、从而引导学生知道: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板书: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再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让学生分别了解各阶梯上分布的主要地形。

  4、分三个小组按不同的问题讨论完成“活动”第3个问题。

  1、教师出示由第3题中所分解出的三个小问题:A地势对河流的流向与流速有何影响?B地势对气温与降水有何影响?C、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进行讨论,有三个组分别各有一个问题的探究,另外一个组(第4组)三个问题都思考,然后前三个组选出中心发言人阐述本组观点,第4组可根据发言作适当补充。

  3、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点评和补充。

  5、小结:

  1、我国地形地势对航运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一方面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联系;另一方面,各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我国地形地势对水电开发的影响: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交界处流流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适宜发展水电事业。

《陆地地形》说课稿4

  近日参加了市里的说课比赛,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经典作品《老王》。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赛后整理了自己的说课稿,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不幸者的善良,穷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文章便突出地写了他的“不幸”和“善良”。老王的不幸(穷苦)可以从“三独”、“三破”这两个侧面进行分析。“三独”即为“独干”;“独眼”;“独居”。一“破”即他用“破旧”的三轮支撑生活,写出了维持生计的艰辛。二“破”即他用“残破”的身体出力干活,写出了生活的痛苦,三“破”即他居住在“塌败”的小屋苦度光阴,写出了生活的艰苦。不仅如此,老王其实也时时在遭受着精神上的苦痛,因为眼瞎,有人说他是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从心灵上摧残他,打击他。所以,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我们都可以读出老王的凄苦与艰难。他是这么的不幸,可是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之心。他的善良我们可以从“三送”体会到:“一送”送冰;“二送”送钱钟书;“三送”送鸡蛋香油。老王的命苦与心善通过这“三破”、“三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巧妙之处就在于利用“我”与老王的平平淡淡的交往,用“我”的慧眼来看老王,他的不幸之至与善良之至就得以体现。不仅如此,从“我”的眼里看老王还可以看出“我”及其家人的同情心与爱心。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该文的写作目的。

  本专题主要由“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这三个板块组成,可见,这个专题的主题主要是体现不同人的人生精神及追求的。而《老王》正是“底层的光芒”中的一篇散文。同时结合《老王》一文的特点,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2、过程和方法:评价人物形象,品读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感情,学会尊重、关心不幸的人。

  教学重点:

  评价人物,品味语言。

  解说:“对感人的形象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这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而且本文也是通过该能力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说情感的有效途径。“品味语言”同时也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根据本课实际及学生在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品味语言、语言表达的劣势,所以我确定它也是本课阅读的重要能力训练点。

  教学难点:对人物的全面评价及对语言特点的准确把握。

  解说:学生对人物的分析已经远远不是第一次了,可实际情况却是不尽人意。学生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是搞得有些支离破碎,且缺少对环境及背景、故事情节的联系,所以说,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看,这一项仍是难点;关于语言特点这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缺少对语言的锤炼过程,语言不仅缺乏生动性,也缺乏真情实感。

  二、说学法、说教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标问题化的学习方法,也包含着教师的互动参与法,点拨法,品读法。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计划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训练学生把握阅读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类作品的方法,提高能力,所以我对本文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的设计:

  导入:

  (一)说老王

  1、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浏览文章,分别用文中的两个关键词概括。

  不幸;善良

  (1)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品味探究

  2、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但有详有略,其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

  老王送鸡蛋、香油。

  3、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_,因为:

  4、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发言: (预设答案)

  (1)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2)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3)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4)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5)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6)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7)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说明:课上教师尽管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大胆地谈出自己品读的感受,不必拘泥于工具书上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大胆探出自己读书的感受。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感人的文章并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语,而是在平实诙谐的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真情,精练准确的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品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不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吗?这样就会使学生体会到写作中认真地锤炼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人物的感情的流露,作者情感的表达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而不是结尾几句的苍白无力的抒情所能表达的。

  (二)说作者

  1、老王是不幸的人,又是善良的人。那么,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呢?

  同情、关心、爱护、帮助老王。

  2、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预设答案)

  A、照顾老王生意,坐他车;

  B、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

  C、关心老王的生活;

  D、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善良的人。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小组讨论)

  明确:愧怍:惭愧,心里不安。老王是这样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直着脚,给作者动香油鸡蛋,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的“我”却豪无感觉,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没有领受他情意,为老王做得太少,心中的悲伤难以抹去,几年下来,才深悟到自己的麻木,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态度,没有与他平等相待,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感到愧怍。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老王与我的交往,描写了老王的勤劳、善良,表达了作者人要平等,要互相关心、爱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说自己(反馈实践) 。

  播放一组关于中外生活在底层人物的幻灯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感染下进一步思索,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像老王一样的人们。

  说明:此环节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由己及人反观自己的一言一行。

《陆地地形》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地理初中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陆地地形》。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加以说明。本课是在学生已知地球海陆全貌的基础上,对陆地面貌的深入学习,是学生人是环境的起点,也是继续学习气候、河流等知识的基础。而地图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工具。因此本科从知识上,技能上均属地理学科的重要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教材、大纲和学生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五种基本地形形态特征。了解七大洲地形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实现由直观到抽象思维方式的转变。

  3、德育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由于初一学生刚进入地理学习阶段,尚未形成基本知识网络和学习能力。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是地形知识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分析陆地地形的关键,因此,把它定位本课的重点。关于地图的阅读是比较抽象的内容,目前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直观、具体的阶段,所以把它定为难点。

  本节知识点多,内容又抽象,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读读图演绎推理法,并为此设计了一套有直观到抽象的地形图等教学媒体。意在创设课堂内信息多想交流的意境,帮助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推进思维的发展,并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学习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基于以上观点和目标,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首先有复习读图直接切入课题,以图开篇,意在突出地图在本科中的作用。通过知识归类,强调本课注重借助地图帮助理解、记忆,要求学会读书,读图演绎推理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的教学上,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概念,目的是帮助他们养成阅读求知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圈点教材,已明确知识点,为以后复习做准备。再做反馈练习,帮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为下步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步:阅读素描图,根据生活实际经验,进行再造想象,达到初步认识的目的。再作区分景观图反馈练习,意在创设乐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让差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巩固认知的目的。

  最后让学生动笔转绘几何图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本质规律,目的是用声、像、色等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他们进入多层次、多角度、递进性思维状态,既重"知"更重“思”。从而突出重点。

  第三步:教给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方法。这是本课的难点,由于本届学生基础太差,为此我设计了起点很低的三层质疑:

  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高度永生么代替?

  2、如何了解高度与颜色的关系?

  3、五种地形的表示法合区分法?

  这是最难的一部=步,为帮助差生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一张世界各类极值的地形简图,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观察、分析。目的是设疑激思,用已知,通过读图、查图,分析归纳,获取新知,从而逐步进入抽象思维的状态,达到分化、突破难点的目的。

《陆地地形》说课稿6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

  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四)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陆地地形》说课稿7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陆地地形》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形概况》说课稿01-16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12-19

说课稿07-23

《咕咚》说课稿11-03

《摇篮》说课稿11-21

关于说课稿11-03

《船长》说课稿01-01

《鸟语》说课稿12-30

《乙烯》说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