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

时间:2024-05-27 10:06:3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

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1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7月7日,清河县举办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来自一线中小学校的各学科骨干教师200余人参训。本次培训以“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理解与实施和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减负增效”为专题开展讲座。通过提供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方式,引导教师亲身参与并积极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通过此次培训,让一线教师充分认识到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和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能力,努力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支持者转变。有效推动教师数字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增强教师的数字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

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2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推动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交往发生深刻变革。“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要求在人才培养领域积极完成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人才培养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思想层面认识不到位、人文性被工具理性遮蔽、教学过于依赖技术构筑的“景观”等问题。首先,目前高校教育理念传统、教务管理改革思路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要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比如,高校转型改革的整体定位不够清晰,对于数字化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把握得不够全面,使得从“建设”转向“应用”过程中如何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过程的路径和结构布局还不够清晰。其次,教育数字化从“转化”到“转型”再到“智慧”,需要经历一定的历史阶段。在“转化”过程中,人们通过资源投入构建起足以支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基座,但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平台等基座甚至各类技术应用都只是促进转型的手段。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由于数字技术显性功能而引发技术内在人文人本属性被“遮蔽”的倾向,减弱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应有的“温度”。最后,依托数字技术开展的场景化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尽管可以让学习在沉浸的环境中得以开展,但是也会引发教学的教育功能以及教育与真实世界联系弱化的风险,尤其是数字场景化教学,这是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而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教学精准度、革新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管理信息化。通过数字技术辅助,尤其是采用以过程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智能测试系统应用和课程学习数据综合分析等,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学生与课程教学有关的信息,这种信息往往以结构化、关联化的方式加以呈现,从而为精准化的教学过程提供基本依据。同时,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线上”教学突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组合呈现,使得课堂教学实现由单一到混合,由封闭到开放。此外,数字化教学能够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新一代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促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档升级”,真正让数据要素发挥其在校园治理中的应有作用。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多举措夯实高校数字化转型基础。

  第一,重视以高校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引领改革实践。可以考虑按照“转型目标与所处方位深度识别—全方面差距分析—数字化转型模式论证决策”三个步骤进行。把握住改革发展的整体方向,以此来综合分析数字技术条件优势、学科优势,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并依照客观实际不断制定数字化转型的可能路径与模式。

  第二,按照构筑新型数字治理架构思路不断完善对数字化教学活动等的内部监管。尤其在数字化管理上,规范数据信息所有权以及数字技术应用边界,切实维护数据信息的合规使用。

  第三,确立数字化人才培养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动态协调机制。以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为基础,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建立持续识别和分析研判数字化产业、产业数字化动态的长效机制,以避免自身人才培育模式与数字化产业人才需求的脱节。

  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

  第一,坚持适度应用原则。依托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注重对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和价值观引领原则的坚持。客观辩证看待数字技术融入教学中所产生的价值,做到兼容并包,确立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选择和评价准则;在技术操作层面上,坚持对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保持应有的理性态度,不过分推崇信息技术而失去提升学习主体自我决策与管理能力。

  第二,提升数字素养,发挥教育工作者主体性价值。结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数字素养提升“方案”,加大对《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宣贯力度,通过投入资源搭建支撑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专门化研究与推广平台,完善相关配套支持制度,以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等形式,激励更多的一线教师立足课程教学探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现实路径,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教学转型方案。

  打造数字虚拟化教学场景。首先,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尺度合理选取教学中的场景要素。教学场景的.搭建首先应讲求适切性,即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和基本评价尺度,凸显教学内容主题,坚持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旗帜鲜明反对泛娱乐化和庸俗化。同时,合理设置教学场景中的主题和内容,把握好“多”与“少”、“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等方面的关系,既防止因信息内容过载而造成学生忽略对真实事件中客观存在关系的理解和感悟,又避免因场景要素过于单一而失去学习场景所应有的真实再现复杂关系的呈现功能。其次,强化教师在场景化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协同者角色的认知。数字化技术融入高等教育必然促成教师主体身份的再定位和再确认。体现在场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协同者角色表现为,一方面带领学生“走进”具象化场景并与之产生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交互,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依靠自力“走出”因过分沉溺于感官体验而忽略知识体悟的误区;同时,帮助学生建立通过场景学习更好连接虚拟和现实之间内在关联的意识,使其在虚、实场景切换中做到更加游刃有余。

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3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综观世界各国教育数字化的推进过程,可以发现有三条基本线索,即战略层面的规划、物质层面的升级、人的素养的提升。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战略层面的规划引领,先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较完善的顶层设计,将教育数字化推上良性发展轨道。物质层面的升级也进展显著,网络、终端等各方面配置条件快速改善,构建了较好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支撑条件。20_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更是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全学段、全学科、全类型的优质资源全覆盖。

  尽管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绩显著,但在人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层面还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对疫情下大规模在线教学情况的调研发现,网络卡顿和部分教师对在线教学模式的不适应,仍是制约在线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师生数字素养测评显示,中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强,其数字素养亟待提升。部分教师对于数字工具和资源的应用较为表面化,教学观念亟待转变,应用水平还需提高。

  实际上,不管是战略层面的规划,还是物质层面的升级,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和重点还在于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没有良好的数字素养,教师和学生就不能有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环境、平台、工具和资源,就难以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杠杆。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不仅是培养数字时代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一方面,要完善多元协同的数字素养培育机制。数字素养培育同时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因素影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学校教师或信息技术课来完成培育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多元协同的培育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_年版)》的总体规划,落实信息科技国家课程,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系列课程。高校研究人员应瞄准教育数字化发展前沿,协同相关企业开发涵盖教学、教研、管理的优质数字资源。中小学校则应结合实际办学情况和特色,探索开发种类丰富的数字素养校本课程,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合到学科课程中,并建立健全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确保家长及时掌握学生数字素养的动态发展情况。校外科技场馆要多整合优质馆藏资源,探索开发适用于师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场馆课程及学习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数字素养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要开展多层次、多样态教师研训活动。教师研训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地方和区域层面应开展讲座、研讨、优质课展示、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活动,开设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线上、线下课程;应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跨校教研活动。学校层面要积极开展数字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校内教研活动,助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从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一些地方的实施情况看,实践导向、面向课堂、依托真实教学场景的实战化培训,往往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当前的数字素养评价内容更关注技术基适用于师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场馆课程及学习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数字素养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要开展多层次、多样态教师研训活动。教师研训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地方和区域层面应开展讲座、研讨、优质课展示、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活动,开设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线上、线下课程;应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跨校教研活动。学校层面要积极开展数字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校内教研活动,助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从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一些地方的实施情况看,实践导向、面向课堂、依托真实教学场景的实战化培训,往往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当前的数字素养评价内容更关注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缺少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高阶能力的综合评价,评价方法大多采取传统测验法,耗时耗力且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应研制面向不同主体的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突出对学生数字素养高阶思维能力和教师数字素养的综合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方法,将评价嵌入教与学过程,将数字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目标进行考查;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传感系统等,全方位、全过程采集师生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行为、认知、情感等多模态数据,建立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评价模型,实现伴随性评价;建立面向终身学习的师生数字素养发展档案,形成一套客观、规范、成熟、公平的数字素养评价实施流程,实现师生数字素养长周期跟踪评价和反馈。

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4

  通过主任播放的几段小视频,老师们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这种近乎一对一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优点。比如说,当堂练习时,学生用5到10分钟的时间完成教师布置在平台上的作

  业,教师通过软件及时获得全班作业情况,包括错题内容、哪些学生答错,它能够做到“即时反馈,自主提升”,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对一”方式在网络上及时与学生交流,而学生也能通过电脑的反馈获得自己的答题信息,并及时反思进行纠错,同时还能进行同类题的强化练习。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布置分层作业,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

  ⑤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

  1、数字化学习要素

  数字化学习具有三个要素。

  一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也就是所谓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

  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

  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

  三是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

  2、特点编辑

  数字化学习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从时间上说,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不能获得够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

  向终身学习转变。所以,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信息时代,个体的学习将是终身的,个体的终身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当然,这要求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即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培养目标、内容和途径要转向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条件。

  同时,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素养也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主要特征。我认为,信息素养包含着三个基本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以及呈现交流的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与理解能力,即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进行逐一的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确定论点的充分性;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融入到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把信息的整合和创造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5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是我的座右铭。我也一直用它来指导我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课程。我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部通信工程0801班的谭星云。这学期在罗志年博士的讲授下,学习了《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采用的教材是程佩青教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三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理解了信号分析和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数字信号可以通过对连续信号进行采样和量化(或离散数字化)后得到,再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对其进行频谱分析。但是,离散傅里叶变 换(DFT )处理数字信号时,计算量太大,不便于实时计算,在计算时应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快速傅里叶变换不是一种新的变换,而是离散傅里叶 变换的快速算法。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学习的意义和学习除了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思考和得到的启示。

  理论验证性实验的内容中应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通过重新编写MATLAB程序验证个人答案。对于设计性实验,课程讲完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编写相应的设计程序,当然对于用到的`主要MATLAB函数要进行汇总和说明。设计工作完成后要编程验证设计的正确性。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MATLAB工具箱所提供的不同设计手段进行设计。比如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最常用的是窗函数设计法,学生可根据设计指标选择不同的窗函数和长度,在理想滤波器上加窗函数就可得到所需要的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所设计的滤波器正确与否,要通过验证程序,有两种验证方法:求出所设计滤波器的频谱上的边界频率处的衰减;求时域信号通过滤波器时的响应。由于FIR滤波器的最大特点是实现线性相位特性,故还应检查滤波器对有效信号有无失真。通过该实验学会对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硬件设计打好基础。

  罗老师将学生的需求、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等列为教学的首要目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点很多高校并没有做到,也值得很多高校借鉴和学习。现在很多高校或课程组为了自身的利益申请精品课程,指示从申报材料体现了自身的特点,但实际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高校为了数量上的要求,让能开双语教学的课程都开双语教学,根本不考虑老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多老师为了自身的名誉或评职称的需要出书,根本没考虑书的质量;很多学校为了开设实验而开设实验,并没有考虑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最终搞的只不过是往上申报材料的一个砝码,学生并没有从实验中受益,甚至根本不知道目的何在。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的模式,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有些还是需要不断地改进,不单单只是数字信号处理这个课程,不是为了形式上的需求而双语教学,真正做到了解学生所需,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前沿知识,参与到现实的数字信号处理过程中。当然要完成这一点并不是一个老师、一个课程组的努力就可以了,需要学校政策的支持、教学氛围的完善以及长期不懈的努力。

  一直以来,我对信号课程的教学也是提倡概念的理解、分析方法的掌握,计算是次要的,如在滤波器设计部分,我让学生掌握设计的方法、过程和注意的要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也很迷茫,因为考试的时候需要考计算,如果不通过计算学生是得不到练习,也没办法掌握方法。通过本学期《数字信号处理》和上学期《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从罗老师和董老师得到很大的启发,通过淡化计算,注重概念的分析和理解以及该部分内容教学的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会更清楚,当然掌握的也更快、效果也更好。

  在学习期间,罗志年博士就本课程的应用和地位内涵、精品课程的建设、双语教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大纲以及如何让学生更佳受益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通过罗老师的指导,我得到很大的启发,通过淡化计算,注重概念的分析和理解以及该部分内容教学的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会更清楚,当然掌握的也更快、效果也更好。通过学习和交流,让我对《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和信号处理学科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见解。

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6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和挑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掌握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已经成为我们适应时代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备技能。在20xx年的“暑期教师研修”专题中,我通过学习《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更深入地认识到了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并将在实际教学中尝试运用。

  一、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包括以下五个维度:

  1.数字化意识:教师需要具备对数字技术的敏感度和理解,了解数字化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应用,包括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认识和了解。

  2.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师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用包括计算机基础、多媒体基础、人工智能基础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使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软件进行资源处理和数字化应用的能力。

  3.数字化应用:教师需要具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能力,包括使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与反馈等,同时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4.数字社会责任:教师需要了解并承担数字社会责任,包括保护学生个人隐私、保障网络安全、避免网络欺凌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5.专业发展:教师需要具备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数字化教学与创新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持续学习、反思与改进,即参与或主持网络研修、开展数字化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

  二、数字创新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数字创新是教师数字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在课程学习中,我认识到了数字创新的重要性,提升数字素养的关键在于多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改善我们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互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和学习。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远程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和交流。通过多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三、教师交流合作,推动数字化教学发展

  我认为提升数字素养的关键在于多与同行交流和合作。数字化教学是一个非常开放、多元的领域,我们需要与同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数字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与同行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领域和学科的数字化教学实践,借鉴和吸收其他领域的经验和技巧。我们也可以通过合作开展数字化教学项目,共同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通过与同行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也可以推动数字化教学的发展。

  总之,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多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多与同行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教学的挑战,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数字素养心得体会05-15

教师教学素养心得体会05-10

教师素养提升学习心得体会11-10

身心素养的心得体会11-12

素养培训心得体会04-07

数字逻辑心得体会11-10

数字化心得体会10-18

数字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2-16

数字资源教学心得体会04-15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