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心得体会

时间:2024-10-29 11:18:2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我们仨》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心得体会

《我们仨》心得体会1

  妞妞,距离你要到这个世界上只有3个月了,我想不光我和x,还有很多人都在为你的到来忙碌着,特别是你的妈妈,所以首先,感谢x,正因为有x怀胎十月的辛苦,才会有我们普通的平凡的《我们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后写这个话题,思考的核心还是怎么实现人生的价值,其实这个问题我和x也说不清楚,但是马上就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这就是一个悖论了,自己弄不明白还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决定告诉一个正确的路子,至于你在这个路子上走发现什么风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书,书是人类总结经验的载体,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甚至有“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Google”但是爸爸还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无数个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学习语言,这个其实包含了几小点的:学习语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技术PAPER也可以是社会经验,然后学习语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学外语也不能走老爸这个不能开口的路子,虽然我在改正;

  第三,读千卷书还要走万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记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知道语言的魅力以及修辞手法与后现代主义的奥妙;这点看老一辈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钱锺书,鲁迅,还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们的文字去追寻上个世纪的轨迹;

  第四,学会反思,所有的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是深深爱着你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会贯通理论后在实践中相辅相成,这就是反思和计划的作用了!我们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质精神双小康吧!

  妞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爸爸的认识不知道会不会局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条框是没有出格的,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态上完成的,当然我和x会做好榜样!

  还是要嘱咐一句,从我和x的经历来看,人怕没自己的目标以及知道了没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难,人最后还是要超过自己!

  愿x和你安康,我们也会是不平凡的《我们仨》!

《我们仨》心得体会2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读了三遍,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真的要忘了钱老和他女儿圆圆离开我们已很久了。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入了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20xx年度文学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已揭晓:<我们仨>居首位。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

  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对生活有了点认识,真的要感谢杨绛先生!

《我们仨》心得体会3

  这本书很薄,比起我曾经追过的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大部头”(网络小说),这本书的作者有随便写写应付读者的嫌疑。就这样薄薄的一本书还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无厘头的故事,第二部分按照我的想法才算是凑足了我们仨这个正题,第三部分就是附件3了,全部都是各种纸片的照片,一页页附在后面。当然,如果再加上文章开始之前的照片集,唉!让人忍不住去想,杨绛先生一家,学术之家,难道就没什么内容可以写吗?

  看书于我来说,不过是说说,我最近看了啥啥啥书,那书不错,云云,因为毕竟也不是什么学究之类的,只不过为了装装样子,看些貌似高大上的书籍罢了,这本书正好,薄薄的,净是图画、大字、稀松的排版。咱的顺序就是先看图片,再看附件,再看...,停!看附件的时候,我就迷惑了,这一家人的生活太有调调了,画个画,写个诗,你调侃我,我调侃你,其中说圆圆跟客人显摆的她爹教的外语,才发现钱钟书先生教她的原来是各国俚语。还有圆圆在病床上写的信,既治愈又提气,比如今的明星访谈深入人心多了。一看到钱钟书的信就头痛,你说,一个海外留学归来的,用文言文写个家信,都让我觉得文言是一门外语,大部分字儿我都认识,大部分的句子我都不理解,人家咋学的?和圆圆一起写的打油诗经常把英文字母拆了塞进去,看得懂的自然是觉得好玩的紧。

  第一章看完了,真看不懂她为啥好好的生活故事不写,写啥子梦,写啥子客栈,猜罢,谁知道猜的对的错的,自以为对的就好了。第二章开始就写在国外学习,我紧接着就想留洋高大上该上了,果真是高大上,以前的人都对自己想什么搞的那么明白么,说放弃就放弃,想怎么读就能怎么读,关键,真知道自己想要啥,出去几年,英语、法语都不在话下,《包法立夫人》是语言入门级读物,我了个去,都是人,人和人还真是不一样。随便哪件小事,换我写,我怎么着也得写它个几千上万,这里出现啥困难,我是靠着什么思想,什么信念,怎么样做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己,得到了磨炼与提升。可是,杨绛先生几个字就过去了,写的还很幽默,很生活。

  《我们仨》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先生,在附件3里还有一个版本的作者是钱媛,虽然这个版本的不全,但是更让人觉得感动。钱媛大多讲的'是相处趣事,杨绛的文里则是深深的怀念,在她的笔下,钱媛是天才,钱钟书是工作狂,她说的自己则是不会做饭家务,只会读书,学术上发过文,但是她自己都觉得自己没什么成就。高来低去的经济生活,他们仨甘之如饴。

  书中的文字很巧妙,杨绛先生充分显示出她的文字功力,很多的文章段落,我都拎出来读给朋友听,朋友听完大赞写的妙。还有很多历史已经封存,不查资料,不会晓得当时的凶险,但是在文章中,也只是个时间。

  在我心里,我特别希望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长者,学者,她们安静、淡泊,她们指引我的生活。

《我们仨》心得体会4

  知道杨绛,是因为钱钟书,熟悉钱钟书,是因为《围城》

  ,有人说钱钟书是因为《围城》“一定江山”,我想若没有杨绛,钱钟书即是有了这“江山”,也无味了。

  《我们仨》是杨绛的回忆录之一,记录的是她与丈夫钱钟书及女儿钱瑗的生活琐事。

  很细微的生活,很琐碎的小事,却很动人。这位百岁老人用她平实细腻的文字,浅浅淡淡地写着。她的女儿与丈夫分别于1997年、1998年相继去世,留她独自一人在这时间,她说,如今她曾经当做家的寓所,现在于他而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是啊,没了至亲的人,家与客栈何异。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第二个部分开始读的时候,会有些“意识流”的感觉,不知所云,但往后,一个孤独的老人,相继失去至亲的酸楚与无奈便跃然纸上,是那种令人忍不住大哭却又只能无声哭泣的感觉。但她写回忆的时候,格调还是很轻松的,甚至写“某某某”,写“文化运动”,写被被冤枉,都是在轻描淡写,似乎磨难在她心里并没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记,大概因为至少那时,身边还有钟书,还有圆圆。再苦也不算什么的。

  她的文字让人觉得简单却深刻,其中有一段,她说:一九七六年,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唐山地震,余震不断,使我们觉得伟人去世,震荡大地,老百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三两句就描绘了当时的时局与老百姓的处境,简洁有力。

  我不知道杨绛先生那深沉苦痛是如何在孤独与思念中排解的。在那之后,她继续她的'文学之路,继续为后人翻译着优秀的外国文学经典。如今,她作为一个百岁老人,在她平静如水的面庞下,我清楚地看到了力量和希望,如此令我动容。

  她说: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但我想,在她的万里长梦里,路,是没有尽头的。

《我们仨》心得体会5

  杨绛曾说:“我走过一道道驿站,一路上都是离情。”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我们俩老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得爱女,直至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钱媛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钱钟书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妻子做早餐。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仨》心得体会6

  余读书不求甚解,匆匆读完,浅谈感想。本书乃杨绛先生92岁高龄所做,述其家60余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杨绛先生以老人之梦启笔,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梦中凄凄惶惶。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个“万里长梦”,似梦非梦,以梦写实。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先生多次描述杨柳,多秃柳寒柳落叶,留人难留,想必伤心至极。

  “提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我们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阿圆住院时,杨柳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成荫的柳叶已开始黄落。我每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

  “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落满落叶,一颗颗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至亲已逝,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不过客栈尔。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后辗转法国求学,1938年回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反”运动、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直至爱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相继去世。不论时局如何变换,这个小家始终不变的是对家人的挚爱以及对读书和工作的热情。

  解放前夕,等待解放,没有选择逃跑。“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文末悲恸,令人感伤。“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们仨》心得体会7

  一个不平凡的老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这是《我们仨》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杨绛先生不平凡,但是她觉得自己就是尘世中的普普通通的一个俗人,她把三个人共处的岁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一一记录了下来,仿佛那就是我们的日常:嬉笑打闹又不失温暖,处处充满了欢喜和温馨,以及分离之后孤独的老人化不去的忧伤。但是即便是老伴钱钟书和唯一的爱女钱瑗一个接一个与她生死别离,他们仨失散了,她一个人思念着他们仨,她仍然在用生命记录着之前的美好,哀而不伤,没有用力,没有彷徨无助,没有矫情,我只见得委婉温暖又坚韧的光流畅于字里行间。

  杨绛先生说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争,与事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仨在小小的书房翻译、备课、写作,互不干涉互不影响,然而钱钟书天性调皮,乘女儿小寐片刻,居然在其脸上作画,而杨绛是纵容他的,钱瑗亦是嗔怒爸爸的不正经。这样温馨动容又平凡熟悉的画面在书中是常见的,读来,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不禁忆起某一个暑假,孩子他爸贪杯,肚皮日渐隆起,玩兴起来,用毛笔在肚皮上画了一个哭脸:“儿啊,这如何是好?”把我们娘俩惹得哭笑不得。

  钱钟书不会烧菜,总是手忙脚乱,他定然是把所有的智慧挥洒在笔墨上,杨绛先生就一点点照着菜谱渐渐学会了家常菜。在父女同时病倒的时候,她一个人忍着巨大的`悲痛,同时两个医院奔波劳碌着,那时她已经八十出头,每次带去亲自做的一点小菜,看着他们吃下,心中的满足,与我们普普通通凡人的幸福类似的,每每读来,便是见字如面,泪眼婆娑。

  一个文人雅士的家庭日常如此动人,恰恰是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百姓,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叙事邀功,有的只是平常的简单生活,他们以知识分子的尊严活着,我们仨,就没有其他人了,而且旁人也进不来,我们各自安好即是极好。

  日日柴米油盐酱醋,生活本就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即便是有,也是学会和他们仨一般,隐忍低调,不浮不躁,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能够相聚,能够相守,能够相爱,已然是最重要。如果说2020的天灾,让我们困宅为牢,但是福祸相依,我们一睁眼就看见彼此温柔的眉眼,低语呢喃:“早!”每日三餐或简单或隆重,皆同食共赏。“妈妈,我的花又开了一朵!”少年惊呼着让我过去,我的小狗餍足于瞌睡,不为所动,因为我们一直在,不像往日它听着楼下传来的脚步声,早已雀跃,日子突然一下子慢下来了。

  无法预测生活的变数何时来临,即便一个人面对最黑暗的时刻,亦内心安定,和杨绛先生一样,我们仨尤其是我们挚爱的少年,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仨》心得体会8

  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

  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传说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读书笔记,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读书笔记!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

  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

  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没这么简单吧!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 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这些读者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为何一定要这样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吗???

  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传说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此刻,夜幕已经降临,略有凉意!从窗户向外望去,校园里的路灯都已亮起,为步行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们仨》心得体会9

  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有句老话,“先走的,总是有福气的”。将思念的苦留给生者——“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常相思,却惘然。终是要在缅怀的浪潮中激烈的挣扎翻滚,才会接受,才会释然,才会将遗憾,深深压于心底。

  书的后部,平淡生活趣味无限,温馨相伴荣辱等闲。

  一家人,严肃做学问,诙谐过生活。淡淡的幸福,淡淡的温暖隐在字里行间。有那么一句话:“幸福婚姻,大概就是一双三十六码的脚,遇见一双三十六码的鞋,不在大小宽紧质地优劣,只在‘你是我的那双鞋’”——合脚的幸福才能走长路。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现实太过尘嚣,太多的.人狂热于汲名逐利,而忽视了生最根本的追求——你的家,你最爱的和最爱你的人,你最在乎的那些人健康快乐安然的活着。

  但愿,一本《我们仨》能繁衍出更多的“我们仨”。

  指尖轻击键盘,文字,永远是最好的解闷儿方式,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窗外,雨已停。团团芍药,在雨丝浸润下愈发娇艳欲滴。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为明天,过好今天;为在乎的人,对得起自己!

  岁月,晴好……

《我们仨》心得体会10

  当我们抱怨这个世界太不公平的时候,静下心来,寻找生活中最真实最平凡的感受。时间是一把无情的雕刻刀,带走一切,站在时间的尖端,只留下无限的回忆。改变不了结局,但还是坚强的走下去。三个人的时间,一个人的记忆。我不禁感到很感动。

  《我们仨》是著名作家江洋的代表作。看到书名自然会想到一家三口,也是如此。《我们仨》是一部回忆江洋三口之家几十年风雨人生的作品。单纯的幸福不可能是一辈子平平淡淡的,但一点点温暖就是那么幸福。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从江洋患得患失的梦想开始,这可能是生命即将结束的暗示。虽然钱钟书一味安慰江洋,说这只是一个老人的梦,他会经常梦到,但并没有缓解这样的梦的数量。在梦里,江洋挣扎着寻找钱钟书,要么走进死胡同,要么独自在昏暗的车站等着,谁也不等。那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起回家”是那么的真实,让人心疼。每个人都知道生命垂危,但他们可以如此相互欣赏。家,此刻,对他们来说已经变得如此遥不可及。

  江洋是一个真实而坚强的人。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离去,她没有崩溃。从走古驿道到古驿道上相聚,有一段很紧很紧的路程,只要我们三个人,就有我们的家。在古驿道上,他们三个分开了。

  江洋说:“这是一个漫长的梦。梦是生动的,醒来不如做梦,但毕竟是梦,完全是梦。”这样的文笔和优美的文字掩盖不了江洋心中的悲伤。女儿没了,老公没了,家没了,只剩下我自己和我的回忆。

  因此,江洋开始了她的回忆。她和钱钟书相识,相知,相恋,和谐地生儿育女,过着穿插其间的平凡生活。杨澜说:“我们家很简单;我们三个人很简单。我们不互相竞争,我们只想在一起,在一起,做我们能做的。遇到困难,我和钟书分担负担,困难就不再困难;有了阿源的帮助,无论什么苦,什么苦,都能变甜。如果我们稍微开心一点,就会变得很开心。所以我们三个是不寻常的治愈。江洋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所以他只能重温他们三个一起生活的岁月,然后再和他们在一起。

  看着书中的描述,似乎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静静的感受着他们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最后,我被附录中的真实字母惊呆了。也许在当今社会,三口之家这么和谐简单的已经不多见了。

  活着不一定要有惊人的成就,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人生无非就是出生、学习、工作、结婚、生子、退休、离世的过程。简单的活着就是幸福。《我们仨》平凡的生活是我们现在的榜样。可能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但不管哪个时代,生活还是要走下去,家还是会存在的。现在离婚率高,杀妻杀子杀父的现象屡见不鲜。抛弃妻子随处可见,“物质女王”更是触目惊心。单亲家庭、同父异母兄弟、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家”字苍白无力,一碰就碎。我们应该在哪里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婚姻爱情?

  《我们仨》让我看到了爱情的神话,生活的真谛就在于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看看这些正能量的书,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加油。真爱是存在的,但它必须经历患难与共的艰难岁月,才会永不离开;也有和睦的家庭,但一定是一家之主。生活不能给你你想要的,你要自己去争取。没事的时候,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情感,幸福就在自己手中。

  最后,我用江洋的一句话结束了我的读后感:“世界上没有简单的快乐,快乐总是带来烦恼和担忧。世界上没有永恒。我们的生活很坎坷,晚年也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旧病紧迫,我们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人间好物不强,彩云易散,琉璃脆。今天就剩我一个人了。我清楚的看到之前‘我们家’的公寓只是旅途中的一个客栈。我不知道我的家在哪里。我还在寻找回家的路。”

《我们仨》心得体会11

  《我们仨》这本书,不长,电子书只有三百多页,比《风雨张居正》短了三分之二。我是个没有耐心的人,看此书正合适,更因为杨绛先生写的一家三口着实有趣有爱又发人深省。

  这本书里模模糊糊能够窥见那几十年的社会,我了解得少,许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我关注点也不在此,不明白也就算了。

  我十分羡慕钱钟书与杨绛先生相濡以沫的日常一生,他们的一生磨难不少,快乐却很简单。

  他们如痴如醉地阅读学习,他们玩着学做饭,他们学业上互进生活中互补,他们坎坎坷坷却相依相随,他们分离得多,牵挂不少,为彼此记下许许多多“小石子”。

  整本书看下来,他们所遇的鸡毛蒜皮的事不少,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似乎所有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都不必在意。

  杨绛生钱媛住院期间,对生活一窍不通的钱钟书犯了许多的错。每天到产房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

  “不要紧,我会修”

  她总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她所说的“不要紧”。他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她也安慰着“不要紧,我会治”。

  一句“不要紧”温柔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

  回顾我们自己,类似以上的“坏事”想必不少,你是否有给予他人一句“不要紧”,亦或者有人对你说过“不要紧”。或许,大多数时候都是抱怨多于包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钱钟书与杨绛能够相携到老的相处之道吧!

  但愿生活中的'我们能够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些抱怨与责备。

  

  其实,这本书里,我最心心念念的便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从出生到去世,杨绛先生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画了她生平杰作,是丈夫认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是亲家一眼相中的“好媳妇”。

  书中并未描写钱钟书与杨绛如何教育过女儿,可女儿却乖巧得让人又爱又怜,成长得出类拔萃。我想,这归根结底就在于钱钟书与杨绛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也不必费尽心思的,父母做好自己,儿女自然相随。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醒来看见一个女孩子在他脚头,为他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坐着看书。满地都是书。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

  “她那时候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钱媛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休学,许多的课业都是杨绛和钱钟书教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人人尊敬的北师大教授。

  钱媛确是钱钟书与杨绛二人生平杰作。我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想象中的小女孩。

  犹记得小时候,没有电视的夜晚,我从村图书室借了许多故事书回来,爸爸坐沙发上,妈妈坐在门边的小凳子,我和妹妹趴在饭桌前,四个人就这样静静地各自看书。爸爸妈妈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仅读过几年书,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总会用书中看到的道理来教育我们。外人总夸我和妹妹乖巧懂事,却不知,这是父母为我们作了榜样。

  我的父母用尽了一生培养三个女儿,虽不是十分出色,他们已心满意足。

  将来某一天,我也会为人妻、为人母,但愿能学到《我们仨》里一星半点的智慧,不断努力做好自己,扮演好生活赋予的每一个角色。

《我们仨》心得体会12

  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有所感触。

  我想,她以及钱钟书钱媛先生都是幸福的。早年能有机会在良好的学习条件下工作,尔后总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当然,其中的很多困难都被淡化了,以幽默的方式欣赏。

  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呢?因为他们一直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非人云亦云地跟风。拿学位似乎对他们来说也只是浪费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随后有所领悟,多么快乐与享受的过程!

  对我们这帮耳聪目明的小鬼来说,该做什么,就显得很清楚了——真诚地面对自己,多习文化,充分地丰富、完善自己。

  还有一点,就是对人。亦要真诚,无须世俗地批判无所谓的`感觉、地位、长相。能够精神相通,有共识即可。生活有时候是一种熟悉与扶持。

  人,一定要有点知识与想法!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环境,造就了每一个不同的人。我们需要感受其独特,发现其不同。

  玩世不恭没有什么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快乐就好。

《我们仨》心得体会13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传说,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年度文学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已揭晓:<我们仨>居首位。

  看杨絳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絳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过了30岁,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我们仨》心得体会14

  20xx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感到认同。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感悟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也对他们的坎坷人生唏嘘不已;欣慰他们的患难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以读书为乐,不理会世俗的嘈杂,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书分为三部,第一、二部记述了一个梦,或许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状态。梦中的情境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细节都清清楚楚。即让人感受到杨女士对这个社会的恐惧和怀疑,也感知到她对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女儿圆圆去世了,钱钟书走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往往是我们两个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这是老人梦,老人们都常做。而这一类梦的主题,往往是老伴或儿女失散了,怎么也寻觅不回来,最后一急,人便醒了。在梦中,总是拼命的寻找,寻找,仿佛丢了的,就是整个世界,或许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可等人老了,就把老伴儿女看成是生命的寄托。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书,即使现在我无法做到完全的共情,也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在未来的日子里,若一遍又一遍细细品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我们仨》心得体会15

  说到散文,说到杨绛,我们还是回到《我们仨》。《我们仨》中,那个让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欢喜和哀愁,杨绛笔调清新优雅,冷隽幽默。“梦魂长遂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钱钟书一语概括了《我们仨》那看似朴实无华的言语下的那份浓郁的爱。

  《将饮茶》这本散文集收录了杨绛对父亲,对姑姑,对从前生活的回忆。那些埋葬在记忆深处的碎片被一一拾起,细细整理,重新洗涤,却有种新的感悟。

  杨绛看似客观地去描述过往,言语间却能捕捉到对父亲的维护之心和心痛的感情。“他开始说的昏话还是笑话……可是昏话渐渐变成鬼话,说满床都是鬼。”

  这是杨绛在回忆父亲时说的一句话,言语之间又对生命的感慨,对亲人受苦时的心疼的无奈。不用刻意去描写心理活动,平淡的直叙,却因为这种真实让人更易动容。

  看杨绛文章的过程是不会有太多的情绪上的波折的。一路看来,会有淡淡的惆怅,“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羡慕,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好的东西多着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像是鼓吹‘个人奋斗’。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不管是在写困苦的事还是写快乐的事,她的语言都可以保持一种轻松简练的风格,用小小的诙谐去讽刺去调味去感受生活。

  其实不管是谁,生活都不会偏心对待。看不到的悲伤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生活是健康积极的。正是因为面对过困难,杨绛找到了生活的态度,正因为这态度才能更好地生活,百岁长寿,也算对这位老前辈的'生活态度的肯定。“万具枯骨,才造得一员名将;小兵小卒,岂都能成为有名的英雄。”

  这句话一语刺破了很多人的妄念。是的,多少人的牺牲和奋斗才换来一个将领,而这个将领能立于人后,却让人听命于他,这是要有实力有魄力有心胸智谋的。每个人的抱负不一样如若要求的那么多,那生活还真是寸步难行。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有几个人愿意身处卑微,安于平凡,淡然处之?

  有多少人像桑丘(《堂·吉诃德》),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将”的含义,是大将之风,豁达,爽朗,生于乱世却依旧傲然于世。在心灵这片领域杨绛是一位奇将,是与其父亲一样的人物。

  《将饮茶》值得细细品味,是淡雅的,冷热适中的,在安静时才品得出滋味。

【《我们仨》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04-28

读《我们仨》有感05-01

我们仨读书感悟优质07-12

《我们仨》读后感04-18

【精】《我们仨》读后感15篇11-28

学习美发心得体会 美发培训心得体会09-22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情绪管理心得体会08-23

实训心得体会 it实训心得体会10-21

讲座心得体会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