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道德经心得体会1
道德经第章是一部伟大的古籍,它揭示了人类的道德哲学和处世之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深厚的智慧以及崇高的道德观念。通过悟道,我学到了一些重要的道德原则和人生智慧。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文章来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道德经第章教导我们应当居于“无为”的境界。无为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或者懒散无为,而是指在行事为人时要以柔软的态度面对世界,放下欲望和个人嗜好,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功成名就或者金钱财富而迷失了自我。然而,道德经第章教导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居于自然之中的心态,摒弃功利主义,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以平和的心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其次,在道德经第章中,还提到了“无欲”的境界。这里的.“无欲”并非指邪恶的欲望被压抑或者消除,而是指追求物质欲望的减少,追求内心的深度满足。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失去了精神上的充实和内心的宁静。然而,道德经第章告诉我们,务必要减少人为的欲望,让心和平和内敛,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第三,道德经第章还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里的“无为”是一种智慧和境界,它不等同于一种懒散无为的状态。而是一种高度的自觉和自律状态。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甚至违背了道德和伦理界限。然而,道德经第章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律,不随波逐流,不言而喻地去做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事情。
第四,道德经第章中还讲到了“无为而无不务”,这里的“无不务”意为宇宙普遍力量的运行和治理。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事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私欲,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疏离。然而,道德经第章告诉我们,作为人类,我们应当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宇宙的伟大力量,并发现我们与周围环境的无限联系。
最后,道德经第章还讲到了“无事”,这里的“无事”意指在行事为人的过程中要追求内在的宁静与平静。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功成名就而不断奔波和焦虑。然而,道德经第章告诉我们,唯有守住心中的平静与宁静,我们才能超越功利的追求,达到一种精神的高度,让生活真正有价值。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和处世之道。通过悟道,我学到了无为、无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务以及无事的境界。这些道德原则不仅对个人的处世之道具有指导作用,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具有积极影响。我深信,只有通过悟道,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和宁静的内心。
道德经心得体会2
在中国大概印刷最多的就是《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了。(当然《毛泽东语录》的印刷数量可能也很多,这本书里面也有写得很精彩的部分,但是有鉴于此书主要目的是利用毛泽东本人的智慧和威望扭曲真理。所以不在本文之列。不过,如果有人希望到中国大陆去从政,我觉得《毛泽东选集》是必须要读懂读透的.。)
《道德经》作者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说起来惭愧,我小时候就尝试着读这本书,可是完全读不懂,于是我就放弃了,在我记忆里是一本和我无关的书,估计大概是道家的一本经书之类的书。
三年前,我已经在英国读书生活几年了,已经很少看中国的书了。有一次聚会,认识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士,她是做外贸行业,是位成功的女士。她知道我是中国人于是很有兴趣的和我聊起东方的哲学。并且她提到了“老子”和“林语堂”。她的中文发音完全不准,我是猜出来的,还好我知道的作家不少,要不然都猜不到她说的这两个人了。她提到老子的时候,满脸严肃,我们几个人都很认真的听,我很惊讶她对老子道家思想的了解。我对她说我对老子的哲学并不熟悉,我甚至没有读过《道德经》。她笑着鼓励我读一读。(注,林语堂是中国台湾的著名作家,也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几种欧洲主要语言,许多的中国的名著都是林语堂翻译成的西方文字。)
于是马上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开始读。可是很多地方都不懂,于是在网上下载了各种版本的白话文解释,然后对比着读。反正,花了个把月的时间终于全部读完了第一遍。读后感是---这真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啊!
道德经心得体会3
其实《道德经》并不神秘,只是我们理解得并不到位。《道德经》常常被人吹嘘得很神秘,他们可能水平不够,受人蒙蔽,也可能别有用心,有意曲解。为了还《道德经》的本来面目,根据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讲座的指导,整理出《道德经》读书笔记,帮助你正确理解《道德经》,并获取其中的人生智慧。《道德经》内容很多,篇幅很长,读书笔记将陆续刊出。
揭开《道德经》的神秘面纱,还其本来面目,正常解读《道德经》,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一、道德经的来源应该是古代君主们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君主们将这些经验文献铭刻于重要器具上,称为金人铭。老子并不是神人,而是东周时国家图书馆馆长。按他这样的身份,是能够接触到这些铭文的,他并不是道德经的作者,应该是编撰者。他编撰的.目的是整理总结这些治国理政的经验,经供后世人学习、参考。
二、道德经中有两个道,分别为天之道、圣人之道。老子认为人世间之上存在着一个力量,这个力量甚至先于我们这个世界存在。这个力量无法描述,我们接触不到,但相信它是存在的。这就是天之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神明,常言举头三尺有神明;也可以认为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这个天之道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或者说只知道相当局限的一小部分,是我们人类探求的目标。这里的圣人并不是后世所称颂的道德超然的人物,如孔圣人。而是治国理政的明君,如尧、舜、禹等人。圣人之道就是圣人们治国理政的法则。
三、天之道与圣人之道是相通的,有联系的,圣人之道要合乎天之道。也就是,如何管理治国理政要符合自然规律。当你不明白圣人之道,不知道如何治国理政的时候,要从自然界找规律,看看天地是如何运行的。观摩天之道是了解圣人之道的钥匙。
道德经阐述的圣人之道的核心内容就是领导者尽量放低自己的欲望,尽全力为自己管理的老百姓谋福利。这样,群众反过来支持你,帮助你成就大事。其中的道有以下三个内涵:
第一,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期间生灭变化永无停息的,我们只是变化中的一个片段,千万不要执着于任何事。这个内涵告诉我们,世界变化的,我们不要想永远得怎么样?但凡想要永远的怎么样,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世界根本没有永远的事。所以,这是道的第一个内涵,我们人世间的痛苦,相当比例的内容,都来自于我们试图向永远的怎么样。一旦你想永远,对不起痛苦就来了,因为没有事情能够永远。
第二,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这叫天人合一。我们与这个世界联系非常紧密,从心里或者行为向外发出的信息,都会影响这个世界的进程。而且因为你们是一个整体,发出什么,就会回馈什么,各种背书,各种形式,在各个时间段范围内,回馈给你。这个原则告诉我们,不要破坏圈子。生活中,那种奸诈的人,自私的人,真正的朋友会很少。你发出什么,世界回馈给你什么,发出的善念可能加倍回馈。
第三,只有我们不计回报,不计功利地发出善的信息,周围的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您会幸福地度过幸福的一生。
三个原则,总结起来四个字:无我,利他。
道德经心得体会4
说起"道",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紫气东来",也偶尔试着去理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里所透露出的哲学。《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都彰显出经典。我不是个好学生,虽然老师为我们进行了很深的讲解,但是这其中的"玄之又玄",让我望"道"兴叹。此书中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养生之道等等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我最喜欢的文豪鲁迅先生说的:"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南怀瑾南老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体现出了道法自然为风骨的重要性。这是一本很有魅力的经典,能给疲惫的心灵带去力量,他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地对待人世间的种种,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鼓励我们以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天下万物。
"致虚极,守静笃"一个"虚"字告诉我们时常要放空自己,当心无一物时,向内观,自己的心感受到内在的光明,才能探寻事物的本质。
"上善若水",也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个人的浅薄理解:水的运动规律最接近道了,一个人甘于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放下自己、包容别人、返璞归真、像水一样至阴至柔、圆润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走的更平坦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道"。
道德经心得体会5
在我看来,道德是道德的灵魂,是我们做人的道德标准。
我觉得作为一名道德经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三讲三为”,讲讲得好,做得不好,要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去感染、影响、带动其他同学,要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教育和影响他们,要以真情去感化他们。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会以一名优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学生具有一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初中的学生生理、心理及综合素质还不成熟,思维不稳定,情感脆弱,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很感兴趣,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在初中阶段,他们就是好动、好表现。但在心理上较早接触现实,人们对新事物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看起来很幼稚的,但在行为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如果在发展成熟了就会产生厌倦感,就会使自己处于极端行为之中,形成恶习。所以,我们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应该对他们适时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经常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常常有人对自己的自信进行恐慌。相反,如果自信心不足,形成恶习,必然导致逆反心理增加,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三)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有好多学生不是十分聪明,也有一些学生,他们对学习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十分清楚,所以我们在班中对他们进行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学校的各项制度,并利用班会课等机会
加强学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规范是否符合要求,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纠正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样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班级管理中有时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是由于班的不够团结合作,没有合作的班做得不好的。所以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将吸取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努力改进,不断创新,争取把班级管理得更出色。
道德经心得体会6
《道德经第章》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篇短篇章节,它是《道德经》的开篇章节,被誉为“道德经之首”。该章节以短而精炼的语言道出了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看法。《道德经第章》讲述了道的本质以及如何在人类行为中秉持道德原则,以达到和谐、平和与安宁。
第二段:从“道”的角度解读“道德经第章”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核心之概念,也是《道德经第章》的关键词。《道德经第章》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表达了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原则,可以用理解但无法准确诠释。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看,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即只有放下对于权势、物质和名誉的追求,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同时,“道”的本质是无为而治,是以柔顺养生命,兼采刚柔之道。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体生活,也适用于社会治理。
《道德经第章》强调消除个体的私心和利益追求,提倡无为而治、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包裹着私心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利益常常成为我们行事的主导因素。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秉持《道德经第章》所传达的道德原则,我们将能更好地处事应变,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用柔弱的心应对世间的.繁华喧嚣,方可体现出人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道德经第章》的核心理念旨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实践力,不仅对个体生活有意义,也对社会与世界和谐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屡见不鲜,人际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都与我们在行为中缺乏道德的谦逊与柔顺有关。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岗位中更好地遵从道德规范,用柔顺的态度待人接物,相信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第五段:总结文章并展望未来的价值。
总结来说,《道德经第章》是一篇充满智慧的短篇章节。它告诉我们要以柔顺、谦逊和“无为而治”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道德观念既适用于个人世界的和谐,也适用于社会内外部的和合。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融汇贯通这些道德原则,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许正是因为道德的缺失和人心的失范,人际关系才会紧张,社会风气才会败坏。因此,我们需要时刻铭记老子的教诲,守住内心的道德原则,做一个有智慧、善良和谦逊的人。
道德经心得体会7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这位走运的老先生读书报告之《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 董仲舒读它,将它变成一种构架学术大厦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学",以儒学为砖,以道学为浆,才得以稳立于世,取"罢黜百家"的独尊地位。 东方朔读它,将它变成一个混迹官场的护身符,"大隐隐于市"。 现代人也读它,到底读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这些问题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国人也读它,居然满嘴胡话: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这本书将是《道德经》。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其中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
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还超前一百年。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从中取其所需,却没有人能完全得其精华。
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这位走运的老先生,因为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一夜暴富。钱多得花不完的他,买了一辆当时最昂贵、最豪华的福特牌轿车。不论天气如何,他每天都要坐着这辆车去镇上闲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热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雇用司机,当他打盹时车也没有停下来,但他的车从没有出过车祸。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用两匹识途老马来拉他的车。
这位老印第安人从未想过学习驾驶技术!
《道德经》也是这样一辆老印第安人的豪华小车。它能用来干什么呢?能用来做一辆马车;能用来做临时卧室;能用来做遮阳伞或雨伞;还能用来向人炫耀……千古以来,人们把它所有额外的用途都尝试过了,就是没有人把它当成一辆豪华小车来使用。因为它太超前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一辆豪华小车,谁也不懂驾驶技术。
时代到了今天,这辆"豪华小车"已经不算太超前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驾驶技术",那么,何不尝试着来驾驶这辆"豪华小车"呢?这就是笔者想写这部书的原因。
虽然笔者水平有限,不能将《道德经》的精华完全发掘出来,"驾驶技术"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来老子的《道德经》还有这样的用途!读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驾驶技术,并熟练掌握它,以实现人生提速!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道德经心得体会8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
道德经心得体会9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交流讨论。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的人,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的人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心得体会10
早时,找寻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找寻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珍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最终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动身,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改变。“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详细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详细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风光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应有尽有永不枯竭的奇异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依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须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说明。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探讨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探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觉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悟与驾驭状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肯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道德经心得体会11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无数的后人。作为一部哲学文化经典,其中的每一章都包含着珍贵的思想财富。尤其是其中的第章,也被称为“道德经之首章”,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经》的精髓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对这一章节的理解更加加深和丰富。
第二段:总览全文。
《道德经》第一章共有81个字,虽然字数简短,但蕴含的深意却非常丰富。这一章节首先提出了道的概念,道被描述为“道可道,非恒道”,意味着道是无法完全言说和定义的`;其次,强调了道的本质即虚无,它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最后,通过对比道与万物的关系,强调了道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三段:对道本身的理解。
在我看来,道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它更像是一种存在方式。道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没有形状、色彩和质量,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正因为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它才能包容万物,赋予万物以生命和存在。因此,我们不能够用言语和观念去定义和界定道,只能通过心灵的领悟去理解它的存在。
第四段:道与万物的关系。
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有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道与万物之间的紧密关系。道是创造和谐的源泉,它本身无所不在,在生成万物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道以一的方式创造出二,以二的方式创造出三,以三的方式创造出万物。这显示了道在宇宙间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
第五段:对人生价值的启示。
从《道德经》第一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人生价值的启示。首先,道教我们要虚心看待事物,不要拘泥于表面的现象,要通过心灵的追求去触摸事物的本质。其次,道告诉我们要学会顺从,顺应自然的规律,没有成功与失败之分。最后,道提醒我们要注重和谐与平衡,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总结:通过阅读和思考《道德经》第一章,我的心灵得到了深刻的触动。道在我看来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道与万物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以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赋予万物生命和存在。《道德经》第一章对于我们探索人生意义和价值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它告诉我们要虚心,顺从自然,追求和谐与平衡。读懂这一章节,不仅让我对《道德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我个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德经心得体会12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就应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己潜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
道家强调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务必要追求愚、笨、傻、呆,务必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明白终极的总道理就能够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能够,其他的东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经心得体会13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
“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
道德经心得体会14
虽然他学习《道德经》时间不长,材料也不容易理解,但在张建伟教授精彩的教学中,他对《道德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学到了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人生哲理,因此,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人生中一堂宝贵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张教授还为他的讲座增加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他也取得了进步,向我们倡导每个人对《道德经》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该多交流,多讨论。在这里,让我谈谈我在学习《道德经》后的一些看法和讨论结果!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帆》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提出了“天人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内涵丰富,视角独特,思想深刻,资料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它在治国理政、运筹学和军事应用、处理国际关系和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简而言之,它是人们学习、培养自己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精神标准。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上帝统治的,最高的上帝是天堂,也被称为天帝。这一观念直到春秋社会大变革时期才发生变化。老子是一位早期的思想家,他从哲学的角度有意识地、明确地否定了天帝。他以《周易》为依据,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之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以是道,非常道。名字可以是名字,十。没有名字,天地的开始。是的,它被称为万物之母&也就是说,作为宇宙的起源,道永远存在。道的运行是自由和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它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之母。
什么都不做就统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天人观”。因此,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应该是法的,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他认为,最好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让人民过上自由的生活,达到无为而治、任由自然发展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所作为意味着有所行动;不作为而不作为;这就是我的意思。老子反对用惩罚、礼节和智慧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增加人民的税收和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说:";“乐于杀人的人是不会成功的”(第31章)他还反对工商业、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如果人类社会不需要“圣人”、“仁义”和“巧利”,国家将由国家统治。这三件事不足以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让人们专注于“简单”,少一些“私欲”,不求知识而无忧无虑。
老子的梦想世界是一个国家小、人口少的原始社会。他说:一个人口稀少的小国将使人民能够拥有他们所需要的任何工具,并使人民死而复生,而不会远离。虽然有一条船,但没有人乘坐。虽然有装甲兵,但并没有什么新鲜事。让人们系上绳子并使用它们。吃得甜,穿得美,住得平和,享受风俗习惯,从邻国互相看一看,听到鸡和狗的.声音,人们直到年老和死亡才相互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老子的假设反映了当时人们迫切希望休养生息,减少剥削。老子说,人们为什么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君主交了更多的税。”人民的饥饿是由于对他们征收食品税(第75章);人民不怕死,,他们怎么会怕死,“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然而,一个小国和少数民族的梦想是一种幻觉,违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老子的举动是对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攻击,对未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乌托邦式的社会改革者。
相反和互补。老子理论的精髓是他卓越的辩证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的变化、生与死的关系、新与旧的关系、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败关系、福与祸,发现了事物的辩证规律。《道德经》也深刻地证明了一个真理,即对立互补,当事物达到极端时就会发生变化。老子说,存在与不存在是生俱来的,困难与安逸是生俱来的。长与短只有通过相互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和谐,它们相互对立,有秩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当事情发展到极端时,就会变成相反的结果。必要时,它们将成为相反的结果。因此,老子一再警告统治者,他们必须摆脱那些极端和过度的措施。否则,事情将走向另一个极端,世界将迷失。他相信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必须明白弱者战胜强者的真理。为了证明弱者胜于强者,软者胜于硬的真理,他举了许多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较自然力的伟大和人类的高尚品质。他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水更弱,任何强壮的人都不能获胜。没有简单的方法。软胜于硬,弱胜于强。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第78章))这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水更弱,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无法战胜水这一事实无法改变。弱者战胜强者,弱者战胜强者。世界上没有人不明白,但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弱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进人们认识到新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法是直观的、原始的、简单的,缺乏科学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也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受到时代和阶级的限制。然而,《道德经》中灿烂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历史遗产。
我们应该以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精神对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并不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但仍有许多哲学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也许,在我未来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帮助我走向成功的另一面。
道德经心得体会15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道德经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06-30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09-26
《道德经》读后感09-16
道德经读后感08-23
学习美发心得体会 美发培训心得体会09-22
实训心得体会 it实训心得体会10-21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情绪管理心得体会08-23
读书的心得体会12-20
除雪心得体会09-07